你見過壽司「最初的樣子」嗎?網友:直接把我「勸退」了!

漫果儿 2021/11/13 檢舉 我要評論

壽司始祖,量你不敢入口。

說到壽司,縈繞在我們腦海裡最不解的問題或許是: 「壽司為什麼那麼貴?」我們習以為常會認為日料都很精緻,換句話說就是分量小且貴。

我們像是囫圇吞棗的食客,一口生魚片加米飯下肚,既不飽腹也不滿足。但為什麼這麼一口生魚飯,會成為最能代表日本的美食,也是世界上影響范圍較廣的日本料理之一?

△我們對壽司的印象通常是又貴又小。

帶著強烈的好奇心,老藝術家瞭解了壽司的過去,才發現當中有很多不為人知的趣味冷知識—— 最原始的壽司,居然用的是醃魚而不是生海鮮,據說壽司的發明還跟中國的稻田文化息息相關,到底有什麼淵源?

最早的壽司,

原來不是用生海鮮

我們常以為的壽司,都是躺在冷冰冰的冰櫃裡,或者現做現吃, 它是新鮮的,而且逾時不候的。壽司的味道極大程度取決于生魚片的新鮮程度,放久了味道肯定不好。

但你有沒有想過,其實 最早的壽司,原來還是用來儲存魚肉的一種手段,是將魚和米一起做乳酸發酵的食品,用的不是生海鮮,而是醃制好幾年的淡水魚?

△壽司原來長這樣。

事實上,我們早就能從壽司的名字演變上看出些端倪來,關于日本壽司最早的記載是718年的《養老律令》中的「雑鮨五鬥」,到了第九和第十世紀,「鮨」和「鮓」都發「すし sushi」的音,「su」在日語裡有醋之意,從詞義上看, 壽司最開始應該是跟酸味的醃魚有關的食物

在辭典《爾雅·釋器》中也有這個字的相關記載——「肉謂之羹,魚謂之鮨。」肉醬叫「羹」,而攪碎熬熟的魚肉醬叫「鮨」。

當時湄公河兩岸水稻田養魚的技藝,以及朝鮮的種稻技藝傳入日本,解決了日本人的溫飽問題,但隨之而來的問題也來了:魚多了,吃不完怎麼辦?于是早期人類為了保存食物,延長魚肉的保質期,採用的辦法也非常純天然——

稻米發酵醃制法。

日本壽司的雛形,就是一種原始發酵壽司。這種傳統古法就是用鹽巴和稻米來保存季節性捕獲的淡水魚,讓米飯在乳酸菌的作用下自然發酵,再將魚醃制後包裹在裡面,在米飯中發酵便可以防止魚肉腐敗變質。

當時,米飯只是用來發酵的方式, 他們只吃發酵後的魚肉,而將米飯丟棄

△用米包裹淡水魚的做法。

據說在壽司出現之前,東南亞地區的人早有將魚和米飯放在一起發酵的食物。無獨有偶,要是瞭解過 貴州侗族村落的習俗,會發現他們其實也有跟古老壽司的做法異曲同工之妙的技藝—— 醃魚

貴州侗族人在水稻成熟時,會放掉稻田裡的水,捕捉留在裡面的田魚,用鹽醃過一段時間後,再用煮熟的米飯作為發酵物,不同的地方在于,後來辣椒傳入中國,侗族人就在米飯中混入磨碎的辣椒、薑蔥蒜等香料。

△貴州侗族醃魚做法也有點類似。

這種 「飯稻羹魚」的習俗,據史料記載,是廣泛分佈在長江中下游地區、東南亞地區稻作民族的傳統飲食模式,只是這些生活方式,也由後來東渡的一部分稻作民族傳到了日本。

如今這種古早製作方法發酵的壽司,在日本很難見到了。但如今的和 歌山縣和滋賀縣還保留著這種古法制作。

滋賀縣西北部的小鎮高島,還有一個叫「北村家族「的,400年前的食譜經18代人流傳至今,還堅持用最古早的製作方法,用稻米發酵魚製成壽司。但他們與最原始的發酵壽司的主要區別是: 將魚去除內臟,用煮熟的飯包裹魚

△北村家族用稻米發酵魚。

由于他們發酵用的魚來自日本最古老的湖泊之一—— 琵琶湖裡的野生鯽魚,這種魚本身就很稀缺,再加上壽司的發酵講究季節性,

如果在不使用醋的狀況下,發酵至少需要10個月,長的至少需要兩年以上

發酵出來的壽司,據說吃起來的味道像是 「藍乾酪、魚和米醋的混合物」,在我們看來,味道估計跟豆汁或者臭豆腐的獨特氣味有得一拼,喜歡和不喜歡的人容易分為兩極,但這種古法壽司非常罕見,在日本大部分地區都被視為奢侈食品。

△發酵壽司的味道非常奇特。

壽司是如何上位的?

古早的發酵壽司由于鹽和魚的珍貴,常出現在貴族和武士家庭的餐桌上,用來配清酒食用。

米在古代的日本也是珍貴之物, 這種將米飯棄去的吃法最初也就只有上流階層能夠消受。在奈良時代,發酵壽司還被作為貢品進獻皇室。

由于發酵會造成米飯的浪費,而且發酵時間過長,製作複雜,發酵壽司的制作古法漸漸被人們所遺棄。

于是他們開始嘗試縮短發酵時間, 到了室町時代,他們食用經過幾天發酵期的魚肉和米飯,趁變質前就著米飯吃魚,這就形成了魚飯壽司。

△米飯也可以吃的半發酵壽司。/unsplash

一直到了500年前,伴隨著清酒產業的發達、大米的增產,日本人的物質開始逐步富足。 清酒也催生了米醋,他們發現,把米醋加到飯裡也能得到類似微發酵的壽司飯的酸味。

于是,在江戶時代, 醋逐漸取代了發酵米飯的地位,逐漸有了我們現在吃的壽司的原型—— 押壽司,預示著壽司不再是需要存放,可以是未經發酵的食品。

△工整的押壽司。/unsplash

看到這裡你也會發現,為什麼壽司會用醋飯,這不是為了好吃,而是 複製以前的發酵風味,是一種味覺習慣上的延續

而後, 流動速食小吃攤開始在日本出現,傳統的押壽司依舊在壓制上需要比較長的時間,以及需要特定模具,滿足不了急性子的江戶人。

當時的小販就直接用手捏制壽司快速製作,才有了如今我們看到的壽司形狀,也就是 現在被稱為「江戶前壽司」的「握壽司」

△壽司的種類非常多。握壽司是最常見的一種。

所以,如今的壽司在誕生初期,也不過是由街頭攤販售賣的便宜速食,不論米飯上放的是什麼, 一律每個8文錢(1文錢相當于現在的20日元)

後來,隨著 生海魚替代了淡水魚,冷藏機器也開始出現在日本,壽司的保質期極大地縮短,再加上當時的日本普遍消費升級,街邊攤販的生存也日漸艱難。

壽司漸漸不適宜露天的路邊攤環境,一躍「上位」,才演變成如今我們在高級壽司店看到的餐飲形式。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日本都還保留著高級壽司店和街邊壽司攤並存的局面。

△握壽司起初是出現在街邊小吃攤上的。

生魚片壽司剛在日本風靡的時候,大家似乎並沒有看好它能漂洋過海走向世界。

當時的美國人普遍不能接受日本料理的生魚片,直到1970年代,大量日本移民進入美國西海岸形成日本聚居區,加州的一家餐廳的壽司師傅在原有的卷壽司基礎上改良,調整出了一種適應美國人口味的壽司—— 加州卷

△美式壽司——加州卷。

熟蟹肉替代了生魚片,另外加了不少牛油果、青瓜,還將海苔卷在米飯裡面,外面撒上細碎的紅色魚子或肉鬆,加州卷的層次顯然更豐富了。

壽司不僅在形式上衍生多變,進入店鋪的過程中也發生了更新反覆運算。

1958年,大阪一家小餐館的老闆白石義明為瞭解決店內人手不足的問題,又受到了啤酒工廠傳送帶的啟發,經過一系列改進,發明瞭一種更有效率的壽司店形式——

回轉壽司

世界上第一間回轉壽司店就是「元祿壽司店」,如今 日本最常見的回轉壽司連鎖店便是壽司郎(スシロー)。

回轉壽司的發明, 象徵著壽司店從高級食肆擴張到平民連鎖的轉變

相比起傳統壽司店的繁冗的規矩禮儀,回轉壽司店簡化了人工服務,更適合當下年輕人享受快捷、平民、輕鬆的用餐氛圍。

而且回轉壽司定價清晰,通過吃的碟數和碟子顏色的單價進行計價,相比之下性價比普遍更高。

△回轉壽司,壽司自助餐的形式。

壽司該被討論的,

不應該只有「貴」

當我們談論壽司的時候,有個問題一定是避不開的:這看似再簡潔不過的食物——魚片加米飯,最後再刷上一層醬汁, 為什麼會被當成日本民族的飲食符號,而且如此小眾的食物會在全球普及流行,甚至價格不菲?

我們回顧壽司的過往會發現,它從用米飯發酵魚片的形式,到如今的壽司,數百年來依舊跟當年的樣子沒有很大的區別,核心區別在于:壽司的保質期在縮短, 那些極易變質的食材卻能保住「鮮味」,從日本高速運輸到世界各地

△一碟小小的壽司,凝聚著「鮮」字。

薩沙·伊森伯格在《壽司經濟:全球化及現代美食的誕生》中提到過壽司「複雜的全球化動態」,他揭示了一個非常難得的鏈條:我們眼見的每一份壽司,從海洋捕撈到集市再到餐桌,從活魚到可自由買賣的成品食物,

當中蘊含的是全球市場如何產生、運作的平衡機理。

舉個例子, 以前的壽司並沒有吃金槍魚和三文魚的傳統,但在上世紀60年代後,日本人開始注重飲食質量,吃金槍魚和三文魚開始流行,所以他們不得不開拓新的魚類供應源,挪威和加拿大漁民成了他們的後盾,再加上日航長途冷凍技術的發展,才有了壽司全球化的開端。

△三文魚和金槍魚壽司,後來者居上。

因此 壽司的「貴」一部分在于它的全球普及,如何通過原始的捕魚業,發展到運輸業的技術,國際流通交易的嚴謹的標準化管理,它的價值就是體現在,一個原本小眾的飲食文化,能通過良性的全球經濟體系,影響世界各地。

壽司之所以能代表日本料理的文化精髓, 最核心的味道就是「鮮」。這個「鮮」字最早出現在兩千多年前《說文解字》字典裡,指的是將米飯、魚、鹽放在一起,經醃制發酵後,產生一種酸味的魚的味道。這恰巧就是發酵壽司的味道。

在魚米資源豐富的地方, 傳統的稻米崇拜觀念傳到了日本,逐漸成為日本人 「集體自我」

的象徵

△壽司中蘊藏著日本人傳統的稻米和魚食文化。

北海道、秋田等地,他們還會用當地獨特的時令蔬菜製作壽司,充滿了濃鬱的鄉土氣息。

所謂的風物,就是結合地域特色孕育出的本土飲食文化。四面被海洋包圍的日本,他們 獨有的魚食文化講究的是一種清寂、淡泊的意境,與古代認為「魚是一種美味的奢侈」的觀念存在著很大的差異。

因此在日本,所有漁村的神社都面向大海,日本漁民自古對大海就持有篤厚的信仰。漁業在傳統觀念上,就是一種 篤信與大自然的契約的體現

他們吃魚講究季節感,甚至還有具體的食魚月份表,習慣在春天吃鯛魚,在夏天吃鰹魚,在秋天吃秋刀魚,而在冬天吃河豚和鱈魚。

△在日本,五月五是鯉魚節,也就是男孩節,家有男孩的,家家掛鯉魚旗。

傳統的稻米文化和魚食文化凝聚的結晶,就是一枚壽司。它體現的是日本民族對于節氣的尊重,對自然萬物的信仰。

很多人提到壽司,會不由得聯想到 日本壽司師傅的工匠精神。的確,就用餐體驗來說,壽司的奧義不單在于食材,從某種意義上說,當你在品一份壽司時, 你也在品製作壽司的師傅為了訓練這門手藝花費的所有時間

△日本壽司師傅的工匠精神。

壽司是一門追求精緻用餐體驗的藝術,每一樣食材、買來的分量、不同魚的切法厚度、水米的平衡、鹽醋的比例和醬汁的選擇,都需要精確的掌握和熟練的經驗。

一家壽司店,細緻和服務體現在每一處細節上,包括壽司的食器,也會根據季節不同、環境的變化擺放相應的顏色、材質和配餐道具。

△壽司在他們看來是一種整體的藝術。

很多人將壽司餐廳當作浮躁社會中難得的一處幽靜之所, 當中的儀式感,不可言狀的平和和淡雅,也是壽司備受人推崇的文化所在。

如何品一枚壽司?前幾年有幅關于日本壽司的漫畫在網上流傳,一個外國人通過漫畫的形式,幽默地闡述了那家他經常去吃的壽司店,店主給店裡制定的十條誡律。如今看來有些法則很有意思,或許能成為我們吃壽司的實用指南:

吃壽司,用10~15分鐘就夠了。因為壽司以前本來就是路邊攤食物,即做即吃,每一秒時間的流逝,都意味著壽司新鮮度的消耗。

△壽司指南漫畫。

用手拿著吃,而不是筷子。有些壽司師傅覺得,用手吃壽司能更好地感受壽司的質感和溫度,也不容易破壞米粒和外形。

吃壽司最好選擇在一個天花板低的小店。因為在小型的壽司店,狹小的空間能夠最大程度上留住壽司本來的味道,不容易散開。

壽司不只是關乎味覺,還關乎嗅覺。吃壽司不僅僅包括壽司帶來的味覺體驗,還有環境帶給你的觸覺和嗅覺體驗。這是一個全方位的感官體驗。

所謂吃壽司的規矩,並不是迂腐死板到一定得遵守,體現的 不過是一種他們對于食物極致尊重的儀式感。

或許,當我們不再對壽司做表面上的「貴」和「不耐飽」的評判,而是嘗試理解一枚壽司的價值和背後的故事,才是對一門飲食文化真正的尊重和包容。

搶先看最新趣聞請贊下面專頁
用戶評論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