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即是多:給生活做足減法,才能活出加法

棉花糖 2022/08/01 檢舉 我要評論

什麼是幸福?

有很多錢?很大的房子?滿櫥柜的新衣服?各種新款游戲機和電子設備?

想到幸福,我們通常都是「加法思維」,潛意識里認為物質越多越好。但是日本企業家本田直之在走訪了世界上最幸福的北歐地區后,卻提出「減法思維」,并認為只有給生活做足減法,我們的人生才能活出加法。

不論你之前有沒有了解過類似的幸福理論,在 《少即是多:北歐自由生活意見》這本書里,你一定會得到不一樣的解答。

1、不斷做加法曾經給我們帶來幸福

我們這一代人年輕的時候,社會上的物質資源遠遠不如現在豐富,當時人們并不能隨心所欲地購物,家里雖然并不缺冰箱、洗衣機、電視機之類的基本用品,但是沒有錄像機、CD播放器,更不必說電腦、手機、iPod、DVD等之類的東西了,那是一個需要不斷做物質加法的時代。

在那樣的時代,購物本身也許就是一種「經歷」,比如為「家里買彩電嘍」而歡呼雀躍,便是一種令人愉快的經歷。

在那樣的時代,我們不斷做加法購買物品,其實也是通過購買物品來購買幸福。比如,你買了一輛法拉利跑車,別人見了之后會羨慕地稱贊:「哇,好一部豪車!」;或者你買了一件大牌子的衣服,人們向你投來的羨慕眼光讓你格外受用。在泡沫經濟時代到來之前,購買物品的確能給人帶來幸福。

但時代不同了。幾十年的經濟高速發展,讓社會的物質變得極為豐富。當社會從物質匱乏變為什麼都不缺之后,即便再次購買同樣的物品,也很難刺激我們的感官。不管那些更新換代的物品增加了多少全新的功能,它們帶給我們的幸福感和滿足度并不強烈。

在過去,人們拼命工作,大肆揮霍掙來的金錢,很少考慮細致的問題,因為那時候人們相信,買到商家通過平面廣告和電視廣告宣傳的東西越多便越幸福。而現在,即使拼命工作,不斷地獲得升職和加薪,有能力購買自己心儀的東西,還是找不到幸福的感覺。

2、當加法讓我們的生活陷入失衡狀態

現在,很多人雖然擁有很多東西,卻很難感到滿足,因為他們內心的平衡感早就被打破了。

無法控制自己的欲望,買下一件又一件不需要的東西,將自己的家或是擁有的東西與別人的進行比較,如果比不過,便會生出自卑之心,然后產生新的購物沖動。

為了購買最流行的時裝和時尚品牌,或是汽車、房子,越來越多的人不得不忍受超長路程和超長時間的通勤,從事高強度、高壓力的工作,應付復雜的人際關系,并對這些境況有著強烈的違和感。

過去,人們把幸福看作腳踏車的兩個輪子。他們把物質(或者工資等金錢收入)當作一個輪子,把勞動當作另一個輪子。人們付出勞動,獲得勞動報酬——金錢或是物質,如此反復,使得這輛叫作「幸福」的腳踏車得以前行。在凡事用加法的時代,人們只要拼命工作,就能獲得金錢和物質,維持生活車輪的正常運轉。

拼命工作,瘋狂購物,是不斷給生活做加法的人的生活方式。但現在,拼命工作和幸福之間已經失去了必然的聯系。由于大環境的影響,有時就算拼命工作,也未必能獲得豐厚的薪水,所以我們的個人生活陷入失衡的狀態中,我們在精神層面也就很難獲得滿足感。拼命工作還會持續增加罹患疾病的風險,可能會因為過度勞動、生病而被ㄙˇ神垂青。

我曾經在北歐采訪,遇到一位在以策劃各種講座(以企業為對象)的公司擔任營銷顧問的女孩妮娜·可妮安達。她每天開車一百公里去公司上班,而她的公司經常要求她加班。剛開始,她覺得只要買一套大房子和一輛車,就可以補償工作所帶來的辛苦。

因為要承受七八小時的「辛苦」,所以她想盡辦法犒勞自己。后來她的身體狀況出了問題,她幡然醒悟:「我終于意識到,金錢對我來說沒有任何價值。」然后變賣了房子,移民加拿大。

時代已經發生了變化,給生活不斷做加法,「買買買」很顯然不是一種可以持續的生活方式。我們要知道,降薪裁員,公司倒閉,原本一切安好的人生瞬間轟然倒塌……這些是每個現代人都可能遭遇的問題,我們必須注意到這樣的事實。

當我們的生活陷入失衡狀態,當大環境發生劇烈變化,經濟進入低增長甚至蕭條時代,我們還能一直用加法生活嗎?

關于這一問題,北歐人踐行的生活方式也許能給我們啟發。

3、從物質中獲得幸福的時代已經結束

在很多人看來,北歐人不夠富有。北歐人繳納的稅金幾乎占到其收入的六到七成,拿到手的實際可支配現金并不多。

北歐人的著裝并不光鮮,他們開的汽車也是使用了很多年的舊物,他們雖然有自己的度假屋,但整修度假屋時,從改建、裝修到大掃除等所有煩瑣雜事都得自己動手,而且大多數度假屋都建在不通水電、超市罕見的偏僻之地。

調查數據和事實向我們證明,北歐人的幸福指數很高。近幾年來,很多調研機構都發布過世界幸福指數排行榜。在蓋洛普公布的2010年度「世界幸福指數調查」

中,雄踞幸福指數排行榜前四位的(即丹麥、芬蘭、挪威、瑞典)都是北歐國家。

我曾經采訪過二十幾位各行各業的北歐居民,每次采訪,我都會問受訪者一個相同的問題,那就是:「你有什麼想要的東西?」我問的是「東西」,但沒有一個受訪者告訴我他「想要什麼東西」。

在他們的回答中,我幾乎找不到任何和車子或房子相關的具體物品。他們的回答大多是「我希望家人健康」「我希望我的朋友和我認識的人都能取得成功」等。

芬蘭諾基亞公司職員阿爾特·托努納說:「我沒有什麼特別想要的東西。人一旦被欲望奴役,就會變得什麼都想要,永遠沒有滿足的時候。我只希望家人身體健康,希望自己在工作上能取得更大的進步。」

丹麥網頁設計公司的職員托馬斯·弗羅斯特說:「我希望孩子們能有安定、美好的未來。我并不是為了能漲點工資、買棟大房子或者買一輛好車才去努力工作的。」

從北歐民眾的回答中,我切實地感受到「 通過物質獲得幸福的時代已經結束」。

這是因為從物質中獲得的幸福感是難以持續的。

無論是「買了一塊名貴的手表」,還是「買了一輛很貴的汽車」,人們在下單購物的那一刻確實能獲得強烈的滿足感,但這樣的滿足感很難長久地持續下去。「獵物」到手之后,很少有人會為此每天歡喜不已。

北歐人已經擯棄了傳統的美國式物質至上主義,轉而實踐物質簡樸、精神豐盈的簡單生活方式,我總結為「Less is more(少即是多)」生活方式。

從日本遠嫁到丹麥,某船舶公司的職員佛羅史帕克·田中聰子女士告訴我幸福的秘訣:「我覺得可以選擇的東西越少,人就越容易感到滿足。在日本,正是因為可以選擇的東西太多了,所以人們難以感到滿足。在丹麥,自己到底想要什麼,自己內心一清二楚,而且人們很容易分辨出什麼東西對自己來說是最為重要的。」

北歐人深刻地領悟到從物質中獲得幸福的時代結束了。 與物質帶來的幸福感相比,他們更為珍視那些精神和體驗帶來的幸福感。

4、「少即是多」不是厲行節約,而是主動做減法

為了更好地享受生活,我認為「Less is more(少即是多)」是一種非常重要的人生哲學。

「少即是多」不是要求我們像苦行僧那樣過節約和忍耐的生活,而是提醒我們沒有必要再追求更多的不必要的東西。

我們不要因為受廣告、宣傳等商業營銷手段的影響而去刻意迎合任何生活方式,而應主動甄選出對自己來說最為重要的東西,仔細思考什麼是真正的幸福,然后干凈利落地砍掉那些生活中不需要的東西。

一切皆由自己來選擇,這才是幸福的關鍵。這一過程與其說是「化繁為簡」,不如說是「刻意放手」更為貼切。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清晰地了解自己應該往什麼方向行進,找到真正屬于自己的幸福。

如果想對生活進行簡化,你就必須認真思考自己的生活乃至人生。重要的是簡化生活要通過我們自己的意志來主動選擇。

北歐人生活幸福,除了生活足夠簡單之外,更為重要的是他們擁有選擇的權力。

在前往北歐采訪之前,我以為北歐人是因為繳納的稅金很多,人們可實際支配的現金其實并不多,所以對物質的欲望不強烈。要知道,北歐國家的國民繳納的稅金及社會保險金幾乎占到其收入的六到七成。

但我到北歐采訪之后才發現,事情完全不是我所想象的那樣。其實北歐人有自己喜歡的東西,也會積極購買自己真正需要的物品。所有受訪者都表示:「對于自己想要的東西,我會毫不猶豫地買下。」

北歐人的生活非常簡樸,并不是說他們在生活上極其節約,善于自我約束。事實上, 他們并不是因為要踐行節約的理念才生活得如此簡樸,而是經過慎重的選擇之后,自發地決定要這樣生活。我們從北歐國家的富裕階層也過著簡樸的生活就可以看出,生活簡樸是他們主動選擇的。

他們非常清楚如何給生活做減法,善用自己已有的東西,在現實社會里進退自如,快樂生活。

5、用省下來的金錢和時間做更有意義的事

如果做足減法,將物質的誘惑限定在合理的范圍里,人們就能用省下來的金錢和時間去做更有意義的事,去重建人與人之間的連接,更加專注于自己的經歷和體驗,也就更容易實現全新的幸福。

「少即是多」拋棄了純消費的生活方式,注重生命與生活的質量,看重我們與親友之間的情感聯系,珍視人與人之間的連接。因為如果為了賺錢,一天到晚疲于奔命,無暇陪伴重要的朋友和家人,這樣的人生,就算工作再順利,也絕對談不上幸福。

做足減法后,取代追逐金錢的,是去追求與金錢同等重要的「時間」。因為擁有時間,所以我們除了可以和家人一起度假,還可以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可以去挑戰自己真正感興趣的工作,或是重新返回學校充電和學習。或者去旅游,「到陌生的街道上去走走」「去海邊進行海上運動」或是「到山里去親近大自然」等,這些活動可以沉淀為生活經驗,構建個人的經歷,讓自己的世界變得開闊,可以從不同的視角去審視自身的文化。

從物質中獲得的滿足感只能持續很短的時間,而我們寶貴的經歷以及從中獲得的知識,將永久地留在我們的生命里。購物只能滿足我們暫時的欲望,經歷和體驗卻可以讓我們終身受益。

「少即是多」,給生活做足減法,使生活變得簡單,我們才能活出加法,體驗到更多的滿足與幸福。

搶先看最新趣聞請贊下面專頁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