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給大家分享的案例,主人公是一位來自日本的家庭主婦@庸子,她崇尚極簡收納,認為家就是心理狀態的呈現。
一個家越是擁擠,心的空間就會物品被擠占;而家里東西少而極簡的時候,人的內心深處才會感到舒暢。
一家三口的小家,被她打理得干凈整潔有序,窗明幾凈,堪稱「極簡收納」中的教科書。
她認為「不珍惜物品的使用」是很多家庭陷入「收納怪圈」的源頭,一個家要保持干凈整潔,最重要的不是如何收納,而是要珍惜手中的物品,物盡其用,減少不必要的購買。
如何有效「減少購買」
①以「關鍵詞」為標準購買物品
庸子認為,人如果只被自己喜歡的東西包圍,就很難產生「扔東西」的困擾,生活也會更加純粹和簡單。
所以在購物方面,她為自己制定了三個重要關鍵詞,分別是
「復古」「與眾不同」「時間性」。「復古」是根據庸子個人喜好制定的標準,作為她日常衣食住行喜歡的「關鍵詞」,影響著她對物品風格的選擇,她用的餐具、飾品和禮服都是帶復古感的。
因為是自己能夠「喜歡很久」的東西,而不是「臨時起意」的東西,不會產生嫌棄它「多余」的念頭,也就沒有要不要扔的煩惱了。
庸子也允許自己購買「與眾不同」的東西,這類物品有個共同點,就是具有收藏和裝飾的作用。
她覺得一個有溫度的家需要有一些「與眾不同」的點綴,比如她家雖然是日式風格的裝修,但是她會收藏一些中式花紋的小物件,作為裝飾擺放在家里,光是看著都覺得喜歡和滿足。
「時間性」也是庸子購買物品時會考慮的一個因素,作為物品隨年代變化的程度的考量。
比如塑料制品會隨著使用時間的增加而發生褪色、老化,但陶瓷、木材之類材質的物品在時間的打磨下,反而會呈現一種歲月積淀的美感,讓人感受到物品的珍貴和愛意。
所以在選購時,她更偏愛經得住年代變化的材質,即提升了生活的質感,又減少了「扔」和「換」的麻煩。
生活的「關鍵詞」是比較個性化的概念,所以每個人對關鍵詞的選取標準都不一樣,需根據自己的偏好來選擇。
找不到靈感的話,可以從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文化中找到自己喜歡的風格,因為我們需要的是只買「自己喜歡的」東西,而不是「大家都有的」東西。
需要注意的是,關鍵詞太多了不行,對自身的購物習慣把握太松弛,沒有多大的意義;關鍵詞太少了也不好,制定的標準太嚴苛,就會很難堅持下去。
②減少「囤貨」
庸子認為「大量囤貨」是造成很多家庭空間壓力的重要原因,即使囤貨更優惠、更省錢,但如果囤積過度,反而會出現「占用空間」「浪費資源」的情況。
比如洗衣液她只囤一件備用裝,正在使用的洗衣液的耗量每天都能感受到,但是對「庫存量」的把握可能就沒那麼準確了。
如果逛超市時碰到有優惠,買回家卻發現家里的庫存還有很多,這樣不僅占用空間,還要考慮到物品使用周期的問題。
根據物品的消耗速度來囤貨的話,很多東西其實只需要囤一件,當庫存減為零時再補上,這樣一來既控制了庫存量,又不用擔心缺貨導致生活不便,更不再為收納感到煩心。
再比如她家囤儲食材方面,采購周期一般為一周,除了新鮮的肉菜,冰箱食材只囤一周的量,這是冰箱補貨前后的樣子。
給人囤了食物的安全感,還保證了食材能夠在賞味期內食用完,不會造成浪費。
囤貨本意是為了生活層面上的安心感,適度才是最好的,如果為了「量購優惠」
去大量購買物品,看著家被物品占滿時,心里反而會覺得被物質束縛,感到窒息。這時比起大量囤貨的「劃算」,人失去的是更為重要的「生活輕松感」。
③衣物堅持「換購」不「補購」
庸子家的衣柜是不需要換季整理的衣柜,衣服非常少,她覺得一件衣服哪怕很少穿,并且經過精心打理和保管,但從買來那天開始,它在我們手里就已經開始了老化的過程。
所以每一件衣服買來后都應該被好好珍惜和使用,而不是壓在箱底不見天日。
與其頻繁購買衣物,不如少買多穿,等衣服老化或者真的不喜歡了,再扔掉補買新的。這種「換購」而不是「補購」的購買習慣,使得庸子將自己的衣物使用率提升到了最大化。
衣物需求少,卻并不意味著她對著裝沒有要求,庸子衣柜里的衣服,都是她精心挑選且最終經過時間考驗保留下來的。
她挑選服裝唯一的標準是「喜歡」,什麼程度才算喜歡呢?對庸子來說,判斷一件衣服喜不喜歡、適不適合留在衣柜里,取決于這件衣服有沒有讓她產生「每天都想穿」的感受。
真正喜歡的衣服,不是看上去有多昂貴多好看,而是符合我們自身氣質,且能讓穿上的人發自內心感到自信和愉悅的。
所以庸子買衣服幾乎從來不考慮搭配的問題,因為一旦考慮到衣服的搭配,選衣服時我們的重心就會偏移到要跟「現有的衣服」做搭配上,而不是買一件「真正喜歡」的衣服。
我們買衣服時不應該抱著「搭配」的心態,否則很大可能買到的并不是自己真正喜歡的,一旦「喜歡」的欲望得不到滿足,閑置就會增加,會覺得衣柜里好像永遠少一件衣服,然后就是不停地買買買,慢慢養成不好的購物習慣。
在換購衣物方面,庸子始終堅持「一進一出」的原則,隨著穿著次數的不斷增加,在衣服潔凈度不夠或者穿膩了的時候,就是購置下一件衣服的時候。
比起在滿滿一柜子的衣服堆里費勁地翻一件想要穿的衣服,庸子的衣柜實在是實用又舒服。
庸子的收納方式
庸子說,比起「沒有這個東西會覺得不方便」,她更喜歡「沒有也沒關系」的生活方式。
也不是說極簡主義就是不買東西,而是要極大限度地發揮物品的用途,一物多用,物盡其用,達到不增加物品數量的目的。
①反對「形式主義」收納
包包收納
包包的體積不算小,如果都分開收納,無疑是非常占用空間的,而庸子收納包包的方式很簡單,就是把所有的包放進最大的一個包里收起來,也就是大包裝小包。
她認為,最好的收納方式就是靈活利用現有的物品進行合理收納,而不是為了收納購買一堆華而不實的收納工具。
塑料袋收納
庸子習慣把超市購物拿回來的塑料袋用一個大的塑料袋子裝起來,從而減少使用收納盒。
每次覺得需要用到什麼東西的時候,先想想手邊有沒有能替代的,盡量不增加新的物品。
調味品收納
研究美食是庸子作為家庭主婦的一項愛好,滿足家人的味蕾和胃,能給她帶來幸福和滿足感。
她用到的調味品不算少,都用的產品的原包裝,她不提倡給調味品替換包裝,認為這是一種包裝浪費,同時也給收納增加了不必要的壓力。
不論是從衛生還是保鮮的角度來說,使用原瓶包裝,都比清洗之后再替換到調料瓶里更衛生、保鮮程度更久。
此外,庸子想要在新鮮期內盡可能食用完,所以她不會買1L以上的特惠裝。
調味品的保鮮期通常不算長,隨著頻繁使用接觸到空氣,新鮮程度會降低,因此購買普通裝就可以了,每次用完放回冰箱里,新鮮期會長久一些。②「方便型」收納
庸子說,比起擅長收納,她更想做一個不需要收納就能保持生活環境輕松整潔的人。
家不是展廳,是舒適的空間,有時候減少使用收納,生活反而更加輕松。
像餐具之類的物品,庸子不喜歡使用收納盒來裝,她習慣直接整齊地擺放在櫥柜中,拿東西的時候一目了然,不需要在盒子里翻來翻去。
柜子里一些的常用物品也是盡量放在明面上,一打開就可以拿到,雖然這樣的收納方式看上去沒有使用收納盒整潔,但只要控制好物品的數量,也不會顯得多雜亂。
認為買了收納盒就能把家收拾整潔的想法顯然是錯誤的,「偽收納」只是讓物品看不見,并沒辦法讓它們消失,使用時反而還增加了麻煩。
唯有嚴格挑選需要的物品、控制家中物品的數量,才能打理好一個舒適整潔的家。
從庸子分享的極簡生活里,我能感受到每一件物品都在被主人妥善對待和喜愛,而在這個「消費主義」
盛行的時代,物盡其用、珍惜愛惜物品是一種多麼難得的質量,而我們已經很難從誰的身上觀察到這種珍貴的質量了。我不由得想到,人為什麼會喜歡老物件呢?
也許是因為,只有長久使用、不被遺棄的物品,才能與主人氣場相合,人與物之間的關系也因此深刻而持久。
總結
把「擁有更多」變為「珍惜少數」,減少物品,持續使用,這比什麼收納方式都管用。
養成定期整理歸納的習慣,每隔一段時間對自己擁有的物品再次確認,如果你經常會發出「原來我還有這個東西」的感嘆,也許你就需要及時停下購買的步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