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舍離提倡「不要被物欲所牽絆」,你以為大量囤貨會為你省錢?實際上很多人都因此虧了錢

佩珊 2022/06/07 檢舉 我要評論

一年四季幾乎每個月,商家總能想到各種各樣的營銷活動, 來刺激大眾消費。

這件物品要多好有多好,不買你就虧了;商家滿減活動、買一送一,超級劃算;直播搶購,買到就是賺到.....

在不知不覺間, 你就掉入了消費主義的陷阱中,喪失理智。

等到物品到了,才發現自己原來買了一大堆東西,實際上沒幾個真正適合自己;囤了一大批物品,怎麼用都用不完; 關鍵是家已經放不下了,自己也陷入了無止境的凌亂中。

即使擁有它,你也沒有變好

很多時候,我們在網上沖浪時,經常會在不經意中被人種草安利一些物品。

仿佛擁有了同款物品,就能擁有同款美好人生一樣,馬上迎來人生高光時刻!

網友小劉前段時間 被生活博主種草了一臺三明治機,每天親自做早餐看起來是一種自律和享受生活的表現,既健康又營養。

在這種美好向往的催促下,還沒想清楚的小劉 又囤了一箱火腿腸和芝士片打算以后經常早起做早餐。

買的過程很快樂,但是當鬧鐘提前半小時響鈴時,小劉卻怎麼也起不來了。 在消費的整個過程中,她嚴重低估了自己的賴床習慣,最后三明治機和低價囤的火腿腸、芝士片都送出去給朋友了。

小劉的生活沒有因此變好,反而物品沒有發揮作用,更浪費錢了。

還有不少人因為某個零食好吃,在商家活動之下 一口氣囤個十幾包的。買的時候各種精打細算,覺得自己肯定穩賺不賠,其實 這種心態就已經開始虧錢了。

在沒法全部吃完的情況下,零食要麼送人要麼過期,就算能吃完,也不是因為自己想吃,而是因為太多了、快過期了。

有時候我們被很多物品包圍著,看起來好像很幸福,讓人變得美好了! 但一旦這些物品滿足了那個時刻的快樂,需要你去面對處理它們的大難題時,才是一件持續讓人頭痛的事情。

為什麼你愛買?

用消費自我定義一個品牌或者商品的輸出,往往會有與之匹配的定位和價值,所謂的品味、風格都不是一個人說了算的,而是需要一個群體去定義。 而商家、資本就是利用這種從眾心理,在其中推波助瀾。

就像是一款潮流的品牌帽子,莫名形成了這樣的認知: 年輕的、有品味的、時尚的人都應該有這款品牌的帽子。

你如果想要加入這個群體,想擁有這樣的標識,想成為這樣的人,那你就應該去買同款的品牌帽子。

在這種認知與從眾心理的捆綁下, 也許有些人并不是真正喜歡,但也會選擇購買物品

來證明或獲取這種默認的定位。

買買買可以釋放壓力人一旦有壓力,就想用簡單又直接的方法讓壓力釋放出來。

「有壓力」和「去剁手」兩者之間形成了刺激與反應的聯結。例如有時候我們感到壓力大,發現去買買買真的可以緩解和釋放壓力 。這種正面的反饋就像是一個獎勵,讓人產生依賴,那買買買自然就停不下來了,而且還會越來越上癮。

只有買東西能讓人對生活有期待

當我們在網上下單之后,物流運輸需要等待3天以上, 在這段期間,就會讓人產生一種期待。

期待著拿到物品那一刻沉甸甸的分量、期待著衣服穿在身上變漂亮的一瞬間、期待著通過這件物品可以獲得別人的贊美......

因為現實中沒有比買東西更能刺激自己,讓自己有所期待的了,所以很多人便通過買買買來讓自己沉浸在這份短暫的期待中。

擁有物品就有安全感

網上很多人都說「不僅要買東西,還要囤夠1年以上的用量,這樣更有安全感。」 因為足夠的物品能帶給他們帶來極大的安全感,而且他們認為買得越多就越能省錢,越讓人開心。

囤貨意味著一種「晴帶雨傘、飽帶饑糧」的有備無患的心理,是一種追求安全的需求, 同時也是借助物欲來彌補內心空虛的一種表現。

面對這些原因,我們要做的不是助長自己的購物與囤貨的心理,而是要看清自己的真正需求,不囤積、不亂買,只買自己喜歡的、適合的、實用的。

不買等于省了100%

當初的購物為了享受和囤貨為了省錢, 如今卻因為擁有了物品而延伸出更多煩惱?

用不上的物品,留著的話礙事、礙地方,低價二手出售不僅沒省到錢反而還虧了。

另外,囤貨過多導致過期丟掉就更讓人痛心了,即使不丟掉,看見大量物品堆放,自己也會想著趕快用完,產生焦慮心理,因而用得比較浪費,

反而還違背了節省的初衷。

那些不是真正需要的物品,不買就等于節省了100%的金錢。

斷舍離提倡「不要被物欲所牽絆」,而買買買和囤貨的行為不恰恰是被物品牽絆了嗎?

我們是成年人,就該用理性的方式去解決問題。當遇到問題就去解決問題,而不是用買買買的方式來轉移焦慮,真正的安全感是自己給的,不是物品。

我們需要認識自己, 知道自己心動的物品是什麼、知道自己所需的物品數量,通過這種方式來來處理好與物品的關系、空間的關系以及家人的關系,讓家變得更舒適和溫馨。

搶先看最新趣聞請贊下面專頁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