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儉持家,曾是對家庭婦女的最高評價。
如今的年輕人,都不想以「家庭婦女」的角色定義自己,勤儉持家者,更是鳳毛麟角。
持家者稀缺,不知是時代在進步,還是美德被遺忘后產生的「副作用」。
判斷一個家庭主婦是否是持家高手,我們的評判標準早已發生了變化。
我們先從三代人的生活習慣出發,看看他們是如何對待整理收納~
我們可以觀察下我們的父母,普通工薪家庭的長輩,多多少少會有一些囤積癥。對于這點,我非常理解,在那個購買物品還需票證的年代,舊物回收、重復利用是再平常不過的事。
歲月沉淀下的習慣,讓她們喜歡囤積一切似乎還用得上的東西。
購物袋、飲料瓶、廢舊報紙、一次性餐具......這些是最常見的囤積物。更有甚者,還保留著小時候穿過的衣服,上學時留下的書籍。
歲月積累下的生活物品,堆積在家里的角落。這些物品,大多喪失了使用價值,更多時候,只是當做廢品和懷舊產品而存在。
我們可以這樣說,這個時代的整理收納,與生活水準、經濟水平,有著極大的關系。
仔細想想父母輩的生活環境與時代風格,我們很難以今天的整理收納標準來「苛求」他們。
為省錢而省的日子,誰不是一個「囤積癥患者」呢?
持著萬一哪天還能用的態度,囤積一堆雜物
作為一位80后的尾巴,可以說是見證了電商發展的速度,也經歷了數次電商大促。
買買買是朋友圈不變的話題,每一天不是在剁手的路上,就是在悔恨的途中~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當我們的錢包日益鼓起來,人們已經不能阻止「敗家娘們」的腳步了。
我們來看看這時人們購物車里的東西,從簡單的滿足口腹之欲到追求生活質量,我們跨越的不僅僅是金錢大橋,還有不斷攀比與裝逼的心...
所以,我們得出這樣的結論:質量生活與金錢有關,但從不是因金錢決定。
可惜的是,人們通常理解前半句,卻極少回味后半段。
通過買買買,人們過上了「富足」的生活,但是,物品堆積出來的滿足感,最終暴露出龐大的家務難題。
80后,收納神器的購買大戶
記不清斷舍離在國內風靡了多少年,但我知道整理收納已經映入人們的眼簾。
當我們自嘲為「80后老阿姨」的時候,90后年輕人為我們上了一課...
從質量生活到精神追求,90后的特立獨行成為他們的個性標簽。
如果說80后的買買買是為了滿足「量」,那麼90后年輕人的消費,更多時候是為了「顏值」與「個性化」。
相對于拖家帶口的80后,這屆年輕人對斷舍離的接受程度更高。也許與他們特立獨行的個性相關,90后能夠很清楚地分辨自己需要的和不要的......
追求文藝的年輕人偶爾也不太重注收納從勤儉持家到瘋狂購買再到追求質量,三代人對生活持著不同的觀點態度。
那麼,對于整理收納,他們的接受程度如何,又是怎麼付諸實踐的呢?
70后的生活主要以舒適和實用性為主,更為注重家裝的材質與健康,對于收納的概念,理解為儲物柜的基本功能。
80后在其基礎上,更加注重收納性能與時尚風格。80后的家庭,通常為三代同堂。面對有限的空間和日益增多的個人物品,80后主婦對收納的需求更為迫切。
加上較為豐滿的經濟實力,主婦們在定制收納家具、選購收納工具,甚至在學習整理收納知識上,可以說是不遺余力~
定制衣柜,衣櫥收納主力軍再看看最早的一批90后,已經三十而立,我們可以說未來的家裝市場是為90后提供服務的。
雖然對顏值與個性頗為追求,善于理財的90后,也會考慮性價比,多家參考對比。
從硬裝鋪設到軟裝設計,這些年輕人會依照自己的喜好,定制屬于自己的小家。智能家居、定制型收納柜、成品衣柜都是他們考慮的方向。也許是因為他們的多變,家裝行業的朋友們經常抱怨,年輕人的錢太難賺了......
有人發表觀點:整理收納是考驗持家高手的終極標準。
這一觀點得到了上萬人的支持。可見收納這一技能,漸入人心。
通過三代人的生活習慣剖析,我們清楚地感知到,整理收納并不是唯一的家務標準,也不應是考核持家能力高低的刻度尺。
整潔有序與舒適恣意看起來不能相提并論,但總有人能找到最舒適的那個維度。
一千個家庭主婦,好比一千個哈姆雷特。而生活,就是在個人審美與經濟實力的博弈下,誕生的花朵,可能不甚完美,卻依然生機勃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