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舍離》:舍棄看得見的物品,改變看不見的內心世界

珮珊 2022/07/06 檢舉 我要評論

「凡所執念,皆成束縛。」

欲望太多,執念太深,就會成為負累,束縛著你前行。

許多人之所以心累、之所以痛苦,不過就是想要擁有的太多,而不肯放手的很少。

《斷舍離》是日本知名雜物管理咨詢師山下英子女士寫的,她提倡的「斷舍離」主張把身邊那些過時的,沒必要存在、令人不舒適的東西統統收拾掉,斷絕并切斷對它們的眷戀。

這也與我們一直以來受到的教育理念完全相反,從小老師就告訴我們要珍惜每一件東西,不亂扔亂放,但是不同的年紀再看這一句話,頓時有一種茅塞頓開的感覺。

現在的人們越來越容易煩躁不安,是不是也和我們大數據時代里每天更迭不斷的信息有關。

俗話說得好,「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我們首先要整理好自己的家,再去應對生活中遇到的其他事情。

而很多人整理不好自己的家,就是因為有太多其實我們平時用不到的東西占據了我們家里的空間,總覺得以后用得上。

真正用的時候又找不到,心中總是有許多貪念,被那些打折、促銷吸引,老想往家里搬東西,而這些平時用不到的東西既占據了你家的空間,也占據了你的內心,增添了你的煩惱。

只有丟棄那些沒必要的東西,才能讓你的生活更加簡約、舒適。

靜下心來,才能審視自己。

山下英子女士的「斷舍離」簡單來說就是通過收拾物品來了解自己,整理自己煩躁、混沌的內心,讓人生更舒適的行為技術。

所謂「斷」就是斷絕想要進入家里的不需要的東西。

「舍」就是舍棄家里沒有用的物品。

「離」則是脫離自身對物品的執念,處于一個簡單而又自在的空間。

說到底,「斷舍離」并不是真正的整理物品,其目的在于通過這一行動也讓自己的心靈產生變化,最終讓自己過得舒適、開心,其主角也并不是物品,而是自己的內心。

以「斷行」、「舍行」、「離行」概念為基礎的新整理術「斷舍離」不同于舊的整理術和收納術,收納術是將著眼點放在對物品的管理和對空間的分配上。

而「斷舍離」則是通過不斷地循環,讓空間一直處于變動流轉的狀態,不必再去增加收納空間,其本質上是減少物品,篩選物品,在篩選的過程中,常問自己「這件物品現在是否用得上」

,若是現在根本無用,就將其毫不猶豫地舍棄。

而「斷舍離」的概念「斷行」、「舍行」、「離行」也是源自瑜伽和佛學的哲學觀念,比之「收納術」更能體現自我修行的重要性。

對于人生的整理不在于貼標簽式的整理本身,而在于能夠靜下心來審視自己,想清楚什麼是自己真正需要的,到底要成為什麼樣的人?這才是「斷舍離」的精髓所在。

接受已發生的一切,讓自己變得更好。

一個人所用的物品,能夠反映出自我的形象。

就比如身邊有個朋友送了你一套名牌的茶具,你會把它好好的存放起來,放在櫥窗的最深處,而你自己現在用的則是購物送的一套便宜的茶具,如果有人問:「你為什麼不用那套名牌茶具呢?」你會說:「太貴重了要好好收藏著。」

這說明在你的潛意識里,你對于自我形象有一定的認識,認為達不到使用那套名牌茶具的水準。

而篩選物品的過程,就是要肯定自己的認知,告訴自己,是能用那套名牌茶具的,允許自己使用高級的東西,將不必要的物品舍棄。

這樣做的話,看待自己的方式也就從過去的「我不行」變成了「我可以」,這種改變是能從內心深處對你產生影響的,不管是你的想法還是眼界,都會因此得到升華。

盡管只是在物品的數量上進行篩選,但是一旦這麼做了,就會面臨很多選擇。

「斷舍離」的本質是做減法,在很多時候,我們對于物品的需求與執著都是源于內心的匱乏,借口說沒時間整理,讓物品繼續堆在那,隱射的是一種逃避現實的表現;

而在篩選的時候猶豫不決,覺得有朝一日能用上,暗藏著我們對未來將至,內心的不安;留下那些曾經的回憶、榮譽,又何嘗不是沉溺于過去的一種表現。

搶先看最新趣聞請贊下面專頁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