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時候你的工作并不是你喜歡做的。更嚴重的是,你老覺得內卷越來越嚴重,工作占用了你大量的時間。
你沒有時間去在業余提升自己,也沒有辦法停下來思考今后的人生道路,一輩子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甚至年輕的朋友沒有時間談戀愛,至今孑然一身。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問題?是因為我們為了擁有越來越大,越來越昂貴的物質,不得不在年輕的時候就背負了大量債務。
這些債務壓得我們喘不過氣,讓我們沒有時間去思考什麼才是理想的生活?
為了每個月支付房貸,車貸等等,變成了什麼賺錢去干什麼的工具人。
比如你本來很喜歡攝影,夢想成為攝影師,但剛進入攝影行業,你根本不賺錢。
為了賺錢,你不得不去應聘那些看起來高薪,但實際上非常折磨人的人。
這個社會也很巧妙,每個行業都設計了十幾級,甚至幾十級金字塔,讓你一輩子攀爬,為那塔尖的少數,而一輩子壓制自己的內在世界。
為了那些好聽的名頭,將你的二十年,三十年的青春消耗殆盡,最后你會守著那些不必要的殘磚剩瓦度過余生。
最近的停貸潮也側面印證了,房產不會永遠漲價,這個世界的背后充滿了不確定的風險。
與他人攀比的人永遠沒有盡頭,被別人勾起了欲望,只會成為他人評價的玩物。
或許你應該停止擁有那些不必要的昂貴物質。放棄了你才有更多的選擇權利,去擁有自己更多的時間。
像這些時間花在真正有意義的事情上面。包括了你所喜歡,想從事的工作。
不斷的注入時間和精力,就好比小樹苗不斷的去澆水和陽光照耀,總有一天會長成參天大樹開花結果。
哪怕你并不想更換工作,就目前而言,減少物質的拖累,把業余的時間集中在行業培訓提升上,而不去加沒有意義的班,不去做對本職沒有促進的斜杠青年。
也會讓自己的本職技能越來越提升,時間的沉淀一定會比金錢更重要。
我認識的曾經有一個領導干部,在一次競爭提拔時失敗了,居然一怒之下辭職下海了。
他認為憑借自己的經驗、能力和見識,理所當然能在商海中闖出一番事業來。
結果很顯然是失敗了。他那套做法只是依賴于平台發展起來的,離開了他所在的這個單位,其實他什麼都不是。
因此你在公司或者單位上班之余,重要的是培養自己個人的信用和實力。
用現在的網絡熱刺來說,就是打造個人的IP。
不過很多人所謂的個人IP,只是被別人收割智商稅。
并不是說你報了什麼大師的課程,然后給你安了一個IP,花錢吸粉,你就是個人品牌影響力了。
而是你實實在在掌握了什麼樣的技能,給他人帶去什麼樣的價值、產品和服務,才叫做個人IP。
比如俞敏洪他所創建的平台新東方,當然不能再搞學生培訓了,但他依然憑借個人IP可以轉戰電商直播。
因為他擁有外語能力和知識技能,這是很多直播網紅并不具備的。大量的網紅只是憑借自己的十級美顏而已。
很多人其實并不理解,這里面有巨大的區別。
賺更多的錢,就是去幫助別人做事,用自己的勞動力和時間換取一點點薪水。
像我們常見的打工人,他們不斷地換老板去打工。老板所擁有的公司是越來越值錢了,但這些可憐的打工人隨著年齡的增長,卻變得越來越不值錢了。
而打工人自己賺的錢都買了,房子,車子這些不必要的物質給消費掉了。
讓自己更值錢,要麼去創造一家公司,讓別人給你打工,將你所擁有的公司或其他資產變得越來越值錢。
要麼讓自己擁有一套核心的技能。像二十級美顏這種事,永遠不可能是核心的技能,因為它是人人都可以模仿復制的東西。
那什麼才是核心的技能?做成你所在行業的大師級人物。
就說寫文章這個事兒,一味地復制摘抄,不能讓你成為值錢的人。
而擁有自己的想法和不斷創新的點子,以及獨特的語言風格,或是幽默風趣,或者是邏輯性強,或者是見識獨到等等。
還有很多留在建筑方面的設計大師,心理咨詢行業的大師,他們因為專業且獨到而不同,所以讓自己越來越值錢。
如果將自己的這一套能夠變成可復制的課程。讓越來越多的人從中領會,發展成自己的能力。
那麼就不僅僅是讓自己值錢,而是變得讓更多的人值錢。那就不是錢不錢的問題,而是被載入行業史冊的問題。
剛進入行業的新人往往面臨著推銷產品的情況。
很多公司的核心業務都在于推銷,因此人們將推銷看成是生存的根基。
當然,漸漸地推銷的意味偏離了他的初衷。
公司造出的產品是要產生價值的,是要幫助和服務到一部分人群。
結果現在很多人為了賺錢,變成了為了錢而推銷。
他們并不考慮顧客根本要的是什麼?而是只考慮怎樣把東西賣出去。
有的銷售員也學習了提供幫助的思路。但他也只是為了將自己的商品賣出去而假裝能夠幫助到對方。
真正的銷售大師,往往都是從各個方面去考慮到顧客的感受和需要。
當你思考為了幫助別人,比如你這個產品價值100塊,但你堅信你所提供的商品,給對方的價值大于1000塊,甚至大于1萬塊。
那麼你就十分的有自信心去幫助對方,而不是賣東西,也沒有絲毫的不好意思。
擁有這樣的心態會大大提升幫助的通過率。
第一句話:就是說我們80%的利潤是來自于20%的顧客。
好的顧客,不僅提供的價值大,而且付出的精力和維護成本也很少。
那些刁蠻的顧客不僅給你消費的少,而且還需要占用你大量的時間精力。
不如用一下極簡的思維,80%的精力和時間都花在那20%的優秀顧客上。
你所交的朋友、同事,也可以參考這樣的想法。
何必去奉迎那些本來就不對味的人,做自己,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就應該只去結交自己喜歡和喜歡你的人。
第二句話是:現在的商業社會,一家公司為了賣更多的產品,在原來的產品銷售勢頭減弱的情況下,于是推出更多更新的產品,讓你眼花繚亂。
他們寄希望于推出一波又一波的產品來維持和增長自己的利潤。
其實這種做法不僅讓自己身心俱疲,還耗費大量的財力,物力,人力。而且每一波的新產品只能維持一點新鮮感的銷售期。
新鮮感一過,銷售量照樣下滑。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國產手機和水果手機。
大部分國產手機,一年就推出過好幾波型號的機型,以及很多配套的東西。可能還會做到除手機之外的各個行業什麼都有。
但水果手機一年堅持就做一套機型。
但是我們能感受到的就是更優質的使用感和服務。
只做經典,不做雜機。喧囂過后又有多少雞毛?
當你的拳頭產品,能給人的體驗和服務已經遠遠超出了價格本身。
就不需要再考慮花費大量的金錢和精力搞那些雜七雜八的東西。
無論是工作還是生活中發生的問題最好馬上解決。
因為你的思想經歷不集中,想著做其他的事,那麼所有的問題只會累積起來,變得越來越大,越來越難處理。
在手頭工作結束之后,馬上進行下一個,不要受上一輪工作的影響。
往事復盤的意思是可以從中吸取教訓,積累經驗。但從不留戀,從不想著這個事該怎麼做。
比如我以前工作的時候,老想著之前那個事雖然已經做完了,但好像意猶未盡的感覺,影響了現有的工作,導致效率十分低下。
你看我之前更新文章的情況,老出現長時間斷的問題。
這就像你談戀愛一樣,跟上一個分手了,下一個談戀愛的時候什麼都不要提。
雖然嘴巴上說放棄了,無所謂,但只要你提起來,對方在心理上總會有多少有點疙瘩,一樣會影響感情。
我有些工作和投資,不知道為什麼就做對了,賺到了。但也沒有深入思考,覺得既然成功了就不要去多想,追求方便和快捷。
其實后面才發現,這種比失敗還可怕。
因為失敗了,你總得去分析原因,去踏踏實實的改正自己。把失敗的原因變成自己下一個技能。
但因為僥幸成功,或者做的工作既然做的過去就行了,不用多想。
這種想法總是讓人放松了戒備的心理,不去分析背后碰巧成功的原因。那麼也就失去了一次成長的機會。
在實踐極簡生活中,我也遇到很多的困難。有些東西感覺不花錢真的不行啊。
但最后反過來想想都是有可以替代的東西或方式,而且很多的花錢欲望,只是一時的不方便。
購買,雖然是追求方便快捷,但十次有九次都錯誤的決定。
只有自己去解決生活中一個又一個的不方便,將他們重新認識,看透本質,然后摒棄掉,達到自己的人[性.欲]望又進一步的升華,那麼你的修行,又會更進一步。
當你沒有金錢和消費主義約束的時候,自由的人生會來的很快。
有一個定律叫做1萬小時定律,是說你持續在某件事情上用功1萬個小時以上,你就可以成為該領域的專家,或者說成功者。
事實也的確如此,我見識過很多人在某一行業即使中間失敗了很多次,但只要他不放棄,持續不斷的把時間和金錢砸在上面,總有一天會獲得回報的。
因為你將自己所有的精力,時間和金錢放在上面。
你就會發現外行發現不了的細節,這一個個細節和解決的方案,讓你潛移默化地成為了細分領域的高手,擁有了獨特的核心技能。
你需要不斷地去注重細節和要領,近乎苛刻,放棄大而全或者說面面俱到的工作方式。
你想把該行業每個領域都做好,那當然是不可能的。除非你像馬斯克那樣擁有超人般的學習力和精力。
傳統觀點認為朋友多了路好走,其實太多各式各樣的朋友,也許會不斷的分散你的注意力和時間。
比如你下班了,打算刻苦鉆研心理學,打算成為一位心理咨詢的大師。
但經常有些朋友在你下班之后約你玩,還說是什麼活動的好機會,你不想被所謂的朋友邊緣化,于是自我意識消散,跟著他人去了。
所以才說大師之路是孤獨的,倒不是因為性格孤僻,而是在前進的道路上,他懂得集中一切,為理想的生活而付出一切。
不管是為了財務自由,還是為了極簡的生活,甚至是為了平躺不用工作。
只要是心之向往的,你我都是偉大的。那麼為了終極的目標,把所有的一切集中在一點上,有什麼不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