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維用三句宋詞形容成大事者必經的「三重境界」,你在哪一重?

漫果兒 2021/04/14 檢舉 我要評論

國學大師王國維在其著作《人間詞話》中曾經提出了著名的「人生三境界理論」,成為了現當代經典。「人生三境界理論」的高明之處就在於王國維先生能夠將深刻的人生哲學與宋詞中的絕美意境巧妙關聯,讓人在一場詩詞的美學盛宴中,以輕鬆的方式領悟到相對深奧的人生哲學。

在《人間詞話》中,王國維認為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都必須經歷人生的三重境界。並且,王國維用三句唯美的宋詞,將這三重境界解說得十分透徹。當然,需要提示的一點是,王國維是以三句宋詞在原義之外的引申義作為自己對「三重境界」的注解。

人生第一重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這句詞出自晏殊的《蝶戀花》,原文如下:

檻菊愁煙蘭泣露,羅幕輕寒,燕子雙飛去。明月不諳離恨苦,斜光到曉穿朱戶。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欲寄彩箋兼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

昨天夜裡西風刮得太急,綠樹上的葉子落得一塌糊塗。我登上高樓,兀自望著那條消失在遠方的道路。

讀罷晏殊的這句詞,其實我們心頭不免會湧上一種孤寂、惆悵、迷茫之感。 這節詞其實原本表達的是女子對男子的極致思念之情,但是王國維將其隱喻為人生初期階段表現出來的迷茫、困惑。

這首詞中的「昨夜西風凋碧樹」中的西風可以引申為生活中那些讓你心神迷亂的苦惱,綠樹則可以理解為一個人生活的希望。因此,生活中那些煩躁、惱人的瞬間非常致命,它能夠左右一個人的心緒,最終讓人深感生活的艱難苦楚。

這首詞中的「獨上高樓」可以理解為一個人內心的覺悟。他其實能夠看透身邊這些困擾他的環境本質,也渴望擺脫那種平庸的、自己尚不滿足的生活,因此這樣的人會選擇「登上高樓」,而他所眺望的「路」正是自己所期許的未來。但是,一個懂得展望未來的人一定能夠把握自己的未來嗎?答案是未必。因為這是一條遙遠的「天涯路」,登樓的人只是遠遠觀望,還沒有切身地踏到這條路上。

這其實就是王國維為我們呈現的人生「第一重境界」的內核——「立」。每個人一生中但凡想要有所成就,實現不一樣的社會價值就必須經歷「立志」這個階段。如果一個人連志向都沒有樹立,他這沒有目標的一生自然是平庸的。但是立志僅僅是實現個人價值的第一步,距離真正實現目標還很遙遠。

晏殊的這兩句詞表現出來的意境,其實就是那些在生活中自視甚高但是又在某種程度上受到環境掣肘的人的心態。

這些人在心中不滿當下的生活現狀,又在觀望中通過「立志」渴望突破自己的瓶頸。這樣的人,前途尚不明朗,如果他再退後一步,只是整體把志向掛在嘴上,必然最終一生碌碌無為,如果他前進幾步,將之付諸于行動,未來可期。

人生第二重境界:「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這句詞出自柳永的《鳳棲梧》,全詞如下:

佇倚危樓風細細。望極春愁,黯黯生天際。草色煙光殘照裡。無言誰會憑欄意。

擬把疏狂圖一醉,對酒當歌,強樂還無味。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我日漸消瘦也不覺得後悔,為了你我情願一身憔悴。 柳詞中的這句「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在詞中原本表達是詞人對所愛之人的極致思念,但是王國維將其引申為一個人在成長道路上奮鬥的艱辛。

王國維認為,一個人在成功的道路上必然要經歷一個艱苦而孤獨的階段。無論是對於事業或者學問,一個人一定要有艱苦卓絕的鑽研精神和奮鬥態度,跟著一個目標執著前進。孟子曰:

「天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指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其實說的就是同一個道理,一個人成才的必經之路必然是痛苦的,這種身體和思想的折磨必然使人憔悴。

在這裡,王國維所指的人生第二重境界可以用一個「守」字來形容,其實就是在說人生道路上有一項可以為之執迷、堅守的事業的重要性。如果你已經有一項明確事業,並且心甘情願為之奮鬥一生,那麼你就已經進入了人生的第二重境界。

人生第三重境界:「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這句詩出自辛棄疾的《青玉案》,全詞如下: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 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我在人群中千次百次地尋找我的心上人,突然回過頭來,原來她正站在那燈火零落之處。 在辛棄疾的原詞中,這句詞表現的是詞人不斷尋找一個姑娘,求而不得,卻在偶然中與她相遇的欣喜。王國維將這句詞引申為「人生三境」中的最高境界——「得」。

在這句詞中,「眾裡尋他千百度」

表現的其實就是一個人在追求道路上的執迷、堅韌,當然,還有個中的艱辛和困難。「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傳達出來的則是一個「悟」字。

這句詞的信息量很大,它其實道出了一個關於「入世」和「出世」的哲學。所謂「入世」,其實指的就是一個人在內心目標,或說欲望的指引下,努力為某一樣東西而奮力追求,在這個過程中,人是執迷的,也承受了一定的艱辛痛苦。

但是當一個人經歷了很多世事,他會發現自己過往追求的這些東西都目的性太強,功利心太重了,也正因此,他忽視了以往的許多人生樂趣。當一個人真正參透了這一點之後,他便可以放下心中的許多欲望。 從追逐欲望到放下欲望的過程,其實就是一個由「入世」到「出世」的過程。

其實人生兜兜轉轉就是一個「領悟」的過程,很多人為了尋求快樂轉了一大圈,但最後都是南轅北轍,這種困惑都是每一個世人必經的過程,王國維也曾在《欲覓》中寫過: 「欲覓吾心已自難,更從何處把心安。」

因此,當一個人的內心不再有過多的欲望和苛求,那麼人生的快樂將變得非常簡單,人的內心也就能達到清澈澄明,達到人生的最高境界。

雖然王國維先生的三重境界之說並非宋詞本意,不過引申而已。但我這種全新視角下的「宋詞新解」的確讓人受益匪淺,意義非凡。我一直認為詞之境界若人生,在當下浮躁、繁雜的生活中,如果我們能夠領悟這三重境界,便能從此豁達生活,不懼未來。

搶先看最新趣聞請贊下面專頁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