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在《逍遙游》里寫道:鷦鷯巢于深林,不過一枝;鼴鼠飲河,不過滿腹。
鷦鷯筑巢,樹林再大,它只需要一枝;鼴鼠在河邊喝水,最多就是喝滿肚子。
這是莊子的哲學智慧:生活,其實不需要過多的物質。
當物欲難平,一味索取時,人生反受其累。
《斷舍離》告訴我們, 「斷」掉不需要的物品,「舍」去多余的物品,脫「離」對物品的執著,我們才能讓生活回歸真正的簡單,達到精神上的自由。
正如梭羅所說:
一個人放下的越多,越富有。
刪繁就簡三秋樹,高級的人生,都懂得做減法。
電影《一個購物狂的自白》中,女主角麗貝卡是一位財經雜志記者,她熱衷shopping,購物成癮,衣帽鞋包買了一堆,多得家里都放不下。
可是當她看到漂亮的絲巾,好看的衣服時,她還是忍不住,繼續買買買。
大學畢業后,盡管麗貝卡已經工作一段時間了,她卻沒有任何存款。瘋狂購物不僅花光了她的工資,還欠了一屁股的卡債。
「越欠越買,越買越欠」,惡性循環,讓麗貝卡的生活過得并不開心,就連和男友的愛情都受到了威脅。
麗貝卡之所以苦惱,不是她擁有的太少,而是太多了。
就像電影里那句經典的台詞:
「這世界一團糟,是因為東西被拿來愛了,而人卻被拿來用了。」
生活中,有人心情不好就血拼,通過買買買,獲得了暫時的慰藉,實際上卻讓自己陷入更迷茫的慌亂中:東西買了,錢花光了,依然不快樂。
古希臘哲學家埃皮科蒂塔曾說過:一個人生活中的快樂,應該來自盡可能減少對于外來事物的依賴。
誠如山下英子在《斷舍離》中主張的一樣,斷舍離的主角并不是物品,而是我們自己。
懂得自己真正的需求,不在五光十色的物質中沉湎。不管東西有多貴,多稀有,如果不是我們需要的,再好也不要。
白巖松在「光陰的故事」里有一段演講,回首自己的30歲時,他說:
「30歲最大的人生感受是減法。
有的人在20多歲的時候拼命地做加法,但是忘了到一定的時候要做減法。你不是所有的都適合,也不是適合你的所有的事你都該去做。」最后他總結說:
「今天的一切,都得益于那時候做減法。我發現我只能做新聞,也最該做新聞。」
在三十歲之前,白巖松拼命給自己的人生做加法,29歲時,他已經成為了一名高級記者,享受著眾人的鮮花和掌聲,沉浸在事業有成的風光中。
隨著年齡的增長,他開始困惑,不明白自己想要做什麼。他不停地給人生加碼,卻沒有獲得預期中的滿足。
因此,他做了一個決定,在職業巔峰的時候,他毅然決然地停工一年,拒絕了上升的機會。
雖然眼前有很多選擇,但他從心底覺得,自己只能做新聞,于是他選擇回歸。
泰戈爾說過:「有一個夜晚,我燒毀了所有的記憶,從此我的夢就透明了;有一個早晨,我扔掉了所有的昨天,從此我的腳步就輕盈了。」
每個人,從青澀到成熟,都在一路追逐,不斷給人生的行囊增加重量。如果不懂減法,就會遺忘初衷。
有人問米開朗基羅是如何雕刻出大衛雕像的,他回答說:
很簡單,只要剔除掉不屬于大衛的部分就好了。
人生就如同雕刻,剔除多余的,才能留下精華。
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讓宮廷鐘表組的王津老師一炮而紅。
故宮有一對乾隆皇帝鐘愛的銅鍍金鄉村音樂水法鐘壞了,王津花了整整八個月的時間,細心修復。
修好后,王津擰上發條,眼前的鐘立刻「活」了:
小雞小鴨揮動翅膀,天鵝扭動身姿,船只航行,掩在樹下的大門打開,里面的織女正在勞作,這化腐朽為神奇的一刻,讓觀眾看得目瞪口呆,大呼精彩。
片里的旁白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鳴:
「現代中國需要工匠精神。原來我們的身邊還有這樣的人,真的一輩子只干一件事兒。」
王津在故宮修文物已經40年了,技藝精湛到沒有他修不好的鐘表。
從16歲開始,跟著師傅修文物,也曾迷茫過,不清楚自己究竟喜歡什麼,想做什麼。后來,他漸漸愛上了修鐘表,一修便是幾十年。
走紅后的王津,收到了很多節目遞來的橄欖枝,他都拒絕了。
他說,我只想專心修文物,不想被其他的事情占用修文物的時間。
梁曉聲曾說過:
一種人生的真相是,無論世界上的行業豐富到何種程度,機遇又多到何種程度,我們每一個人比較能做好的事情,永遠也就那麼幾種而已。
有時,僅僅一種而已。真正能緊握在手中的并不多,專注當下可能比貪多更有意義。
萊斯勒石油公司的總裁吉姆·特納,40歲時繼承了30多億美元的資產。
面對天文數字的財富,他專門組建起一個評估團,首先對公司資產作了全面盤點,以50年作為基數,從這筆財產中先減去公司運作所需的費用后,還剩8000萬美元。
他從這筆錢中拿出3000萬,為家鄉建起一所大學,余下的全部捐給了社會福利基金會。
人們不解,為什麼吉姆要捐出這筆財富,他卻說:
「這筆錢對我已經沒有實質意義了,減去它就是減去了我生命中的負擔。」
85歲高齡時,吉姆·特納安然謝世,他給自己留下了這樣的墓志銘:我最欣慰的是用好了人生的減法。
網上有這樣一句話:扔掉看得見的東西,改變看不見的世界。
舍棄浮華,才能堅守情懷,才能擁有內心的富足和安寧。
張愛玲跟胡蘭成在一起時,為愛情「低到了塵埃里」。
胡蘭成臭名昭著,可在張愛玲眼里,他只是她愛的人。
胡蘭成有家室,風流成性,張愛玲亦不在乎,只要他同樣愛她,就夠了。
可就算張愛玲如此體貼、懂事,依然改變不了胡蘭成身上的劣根性。他處處沾花惹草,明目張膽,絲毫不考慮張愛玲的感受。
被傷了太多次之后,張愛玲終于灰心,決定放手。她一次性寄給胡蘭成30萬稿費,任憑對方再怎麼找她,她「亦是不見的了」。
放手之后,張愛玲遇見了愛她的賴雅,迎來了全新的愛情和人生。賴雅ㄙˇ后30年,她仍以賴雅夫人自居,可謂情深意重。
張愛玲與賴雅
其實愛情中的每個人都應該明白,付出從來不是一個人的事。
什麼時候你為愛燃燒到不行了,就放手吧。就像喝酒一樣,你明知道再喝一口你就要醉了,那你就不要勇敢地去喝那一口了。
正如《斷舍離》書中所寫:
「我們的心是不斷變化的,當緣盡了,就瀟灑地放手。不僅對物品,對一切的一切都能做到這樣,這就是斷舍離的愿望。」
電影《臥虎藏龍》中有一句台詞:「當你握緊雙手,里面什麼也沒有;當你打開雙手,世界就在你手中。」
斷了線的風箏,就別再牢牢抓在手里了。瀟灑放手,這是斷舍離的愿望,也是對彼此成全。
山下英子在寺廟借宿時,看見僧侶們把每個角落都打掃得干干凈凈,一塵不染。
她心下了悟,從而提出了「斷舍離」的人生哲學。
「斷舍離」讓人通過對物品與精神的整理,收獲輕松愉快的心情,最終促成自己的自立、自由、自在。
正如曾國藩所說:「既往不戀,未來不迎,當下不雜。」
減少一些不走心的朋友,減少一些沒有必要的信息,減少一點讓自己不開心的生活方式。
縱使命運波瀾起伏,也要專注于自己的人生和自己熱愛的事物,不被繁瑣的日常俘虜,不被嘈雜的周遭綁架。
愛過、恨過、執著過、憤怒過,最終選擇斬斷煩惱、坦然舍棄、瀟灑放手,滿懷熱情過好余生的每一天,收獲內心的淡定與從容。
最高級的整理,其實是整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