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活到極致,一定是素與簡。
生活,從來都是越樸素,越高貴;越簡單,越幸福。
在這個物欲橫流的社會,最好的修行,是斷舍離。
1
斷絕貪欲
王陽明說:「減得一分人欲,便是復得一分天理。何等輕快脫灑,何等簡易!」
王陽明所謂減「人欲」,并不是要求我們做一個無欲無求、超凡脫俗的人。
而是了解自己的真實需求,不被虛假的欲望所蒙蔽。
人有七情六欲,這是天理。但萬萬不可有貪欲。
朱熹曾說:「飲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
欲望本身并不是壞事,人餓了就要吃飯,冷了就要添衣,這些都是天性使然。
然而很多人不僅要吃飽,還要頓頓山珍海味,以飽口腹之欲;
不滿足于當下的生活,還要無休止地追名逐利,這就是貪欲。
我們之所以活得累,就是因為錯把欲望當作需要。
才使得自己疲于奔命,越陷越深。
家常菜,粗布衣,結發妻。
看似觸手可得,已是千金難買的福氣。
2
過猶不及
比起「過多」,人們總是優先考慮「不足」。
《百喻經》里面有個「愚人吃鹽」的典故。
從前有個愚蠢的人,他到別人家去做客。
主人留他吃飯,他嫌菜太淡,沒有味道。
主人聽后,便往他的菜里加了些鹽。
加了鹽的萊果然好吃多了。
愚人暗自想道:「菜之所以好吃,是因為有鹽的緣故。
加少許鹽尚且如此,要是鹽再多些,豈不是人間美味?」
于是,這人便空口吃起鹽來。
誰知吃了以后,滿口咸澀,舌頭都失去了味覺。
再好吃的東西,只有在適量的情況下,才能品味到其美妙的滋味。
一旦超過了自身所能承受的限度,便只能用 「過猶不及」來形容。
3
掃除雜念
如何做到斷舍離?
王陽明提出了一個方法。
他說:「私欲日生,如地上塵。日不掃,便又有一層。」
人的欲望如同塵土,欲望一生,心塵便起。
一天不打掃,心上便鋪滿一層。
必須立即清掃,否則多了積成堆,不但清掃起來費勁,想清掃干凈更是難上加難。
正如佛家所說: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王陽明認為,人心就像是一面鏡子。
要想心如明鏡,就要用功打磨,使之能夠清晰而不被迷惑。
所謂修身養性,功夫全在這里面。
貪欲一分一分減少,道行一分一分增加。
當欲望少之又少,人便進入一種順其自然的境地。
也就是道家所謂「無為而無不為」,儒家所謂「從心所欲」,佛家所謂「圓覺」的大自由境地。
心靈便得到全然解脫,給點陽光就燦爛,幸福也會不求自來。
好的人生,總是在做減法。
當你產生某種執念時,不妨反問自己:
對我而言,這些真的重要嗎?
不必要的東西,理應盡早舍棄。
割掉人生的贅肉,才能輕松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