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于優酷《甄嬛傳》劇照,如侵權必刪
大學暑假,第一次看《甄嬛傳》。
那時,只覺得這個電視劇真好看,卻不知道好在哪里?
現在看《甄嬛傳》,才知道它的精妙之處。
所謂經典,在于表達真實。
這種真實,體現在情感的共鳴上。
劇中的甄嬛是一個完美的人物,她滿足了所有女人的內心幻想,女人都希望活成她的樣子。
她漂亮、智慧、被父母疼愛、被男人關愛、還懂得愛自己,關鍵是自己還很強大。
可是,沒有人生來就可以獲得所有,所有精神層面的東西都需要經歷后才能獲得。
甄嬛的強大也是血與淚的匯聚才成就的。
與生俱來的東西,每個人都無法改變。
但我們卻可以在學習甄嬛面對困難時的人生態度。
比如,她的自我價值感是如何幫助她克服層層障礙,最終實現人生目標的。
所謂自我價值感,是指自己看重自己,自己的才能和人格受到外界重視,因此獲得一種正向的情感體驗。
《新家庭如何塑造人》里有一句話:「當自我感覺良好、自我欣賞時,個體就極有可能以一種高貴、真誠、勇敢的姿態,充滿活力和愛心地來應對生活。」
甄嬛的原生家庭賦予了她極強的自我意識,所以才有開頭她一系列神操作,先是求菩薩自己不要應選,選上了她也不甚開心。
她有自己的想法,是一個可以洞穿事情本質的人,入宮后眼見華妃跋扈,她第一反應是要先自保。
而后,當沈眉莊得寵,余鶯兒上位后,她才決定試試身手。
她和皇上初遇,營造的那種畫面感是古典詩詞里的最高意境,來自陳與義的《臨江仙·夜登小閣憶洛中舊游》中,「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而后,她憑借「做人做事,不如像松柏長青,無花無果也就罷了」這樣獨一無二的言論,成功地吸引了皇上的注意力。
嬪妃侍寢一向是害怕的,甄嬛卻說自己并不害怕,因為她視皇上為夫君,所以緊張。
但皇上顯然沒有意識到她這句話的意思。
所以甄嬛又補充道:「姑姑只教了我如何侍候皇上,卻并未教我如何侍候夫君。」
這樣「放肆」的言語,在皇上心中翻起軒然大波。
皇上沉默后說:「在夫君面前,不用這麼小心翼翼。」
甄嬛是一個高手。
《權力的游戲》里,龍媽嫁給馬王不是心甘情愿,但她也只能接受這個事實。
聽一個侍女說自己知曉風月之事,龍媽就要學習如何取悅馬王。
侍女在教她的時候,問道:「卡麗熙,你是奴隸嗎?」
龍媽立即憤怒了,所以下一次與馬王在一起時,她說:「我想看著你的臉。」
從最開始的小可憐模樣到掌握主動權,龍媽是成長的,她的自我價值在覺醒。
回到《甄嬛傳》,甄嬛的自我意識,是非常強烈的,才在皇上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她想承寵就可以輕易承寵,不想承寵就不承寵,還和皇上鬧脾氣。
哪怕受辱,她也不自輕自賤。
齊妃聽了祺貴人的挑唆打了她,還罰她跪在冷風口,她沒有自怨自艾;
在甘露寺,她受盡了磋磨,也沒有自我放棄。
這種遭遇,若是安陵容遇到,她就會在心里做各種極端的揣測。
在與皇上不斷地相處中,皇上早已愛上了她。
她離宮修行,皇上刻意避開所有與她相關的人與物就是證明。
愛之深,才會責之切。
自我價值感高的女人,從不刻意努力讓別人喜歡或接受她們。
當然,為了生存,甄嬛回宮后,也拿自己擁有的去換取自己想要的東西。
安陵容在臨終前,聽到甄嬛說「我不會原諒你,也不會記恨你」后,立即清醒。
跟甄嬛道歉:「抱歉,你的安穩人生終究是被我毀了。」
可見,她的人生態度一直都是積極的、向前的。
有時候,不是事情本身決定我們的人生,而是我們對事情的看法。
人生態度這件事兒,看似玄而又玄,卻又真實存在。
積極的、向上的、美好的事物總是讓人傾心。
男女相愛,女人大多希望在男人心中得到一份獨一無二的愛。
有的女人會獲得,有的不會。
當然,這也因男人的喜好而改變,畢竟蘿卜青菜各有所愛。
但能獲得那份愛的女人,大多都有一種很強烈的自我價值感。
自我價值感高的人,大多自信、自愛,更具備高自尊水平。
自尊水平低的人,人生的信念就會有些偏激。
而這來自于對愛和認可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很多都起源于原生家庭。
安陵容的成長就是這樣的。
因為母親不被愛,她只能在夾縫之中生存,她想要獲取安全感,就要朝著父親寵愛小妾那樣的方式去斗爭。
這種影射之下,她怎麼能學會,如何去維護與甄嬛和沈眉莊的姐妹之情呢?
她是不會把握這種情感的。
更多的時候,會把她們的幫助當做施舍,當做傷害。
我小的時候,看到奶奶對姑姑家的表姐弟格外親昵,內心是有不平衡的。
每次她們來家里做客,我和妹妹都要忙前忙后干家務招待她們,而奶奶還要對我們的行為挑三揀四。
這給了我一種錯覺,無論我們做什麼都會被罵,我們是被嫌棄的那一方。
時間一久,那種微妙的心理變化就會在我的內心生根發芽。
《不被父母控制的人生》中說道:「成年人跟成年人之間的關系中,情感是一份饋贈,一個禮物。如果有的話,我們很開心,如果沒有的話,我們也應該表示理解。」
長大后,我就不再為此糾結了,因為我明白了不是我不夠好,不是奶奶不認可我。
是小姑遠嫁,奶奶自然而然將對小姑的愛轉移到大姑身上多一點,所以我就釋然了。
自尊水平低的人,也容易看不到自己的價值。
安陵容對皇上發表的臨終演講是這樣的:「臣妾不喜歡鸝妃這個稱號,臣妾就像您豢養的一只鳥。 皇上您又何曾喜歡過臣妾,您對待我,和對待一只聽話的小貓小狗有何分別?」
她怨恨皇上,怨恨皇后,怨恨一切把她當棋子,把她當玩意兒的人。
她怨恨甄嬛,因為她認為甄嬛當年也沒有真心對她,拿她當了棋子。
其實,甄嬛離宮后,她是陪伴皇上最多的人。
所謂見面三分情,縱然皇上沒有深愛她,要說皇上對她一點兒感情都沒有,我是不相信的。
哪怕沒有家庭助力也沒有存在感的欣貴人,也偶爾被皇上惦記著。
安陵容好歹是還有些技能傍身的。
她的關鍵在于沒有認可到自己的價值。
遇到了錯誤,挫折,就會對自己進行過度批評。
所以無論什麼時候,安陵容總是負面消極的。
第一次侍寢失敗,甄嬛和眉莊安慰她,她說:「兩位姐姐還有以后,我沒有了。」
被封為鸝妃,皇后沒有讓她參加受封儀式,她說「原是我不配。」
她就那麼把自己打入了ㄙˇ牢,沒有給自己半點希望。
這一點,皇后也是如此。
她明明不喜歡姐姐搶了她的嫡福晉之位,還要在皇上面前裝作姐妹情深的樣子。
她的兒子ㄙˇ了,姐姐卻懷孕了。
這個傷害對于皇后來說,是致命的。
本來,她的自我需求就沒有得到滿足,姐姐來后,她還失去了夫君本來就不多的愛,她怎能不恨。
她的傷疤一直沒有痊愈,所以也造成了她整個人性格扭曲。
所以要害ㄙˇ純元母子,還要害ㄙˇ皇上的孩子。
她內心的負擔太重,就要用極端的方式把自己保護起來。
真正有自我價值感的女人、是持續學習的,隨著時間流逝不斷在改變,調整,它也是內化于心的,是能夠讓生活變得越來越好的。
同樣是失去孩子,甄嬛就沒有沉溺其中。(此處沒有不尊重母親的意思,是在說人生的態度。)
甄嬛在冷風口里跪了一個時辰,還挨了齊妃的幾巴掌,她就明白了,如果持續陷入到這種悲哀的情緒里,自己就把自己作ㄙˇ了。
她先調整了自己,坦然接受了。
安陵容ㄙˇ前,甄嬛不會怨恨她,是
因為太不值得了。甄嬛的世界里,核心是自己。
網上看到一段話:「一個人的自尊水平低,她就會在內心里不斷地樹立一個信條——我很糟、很笨、沒有人愛我,我不值得被珍惜。」
這就是安陵容的心態。
一個人的自尊水平低,只困在別人傷害自己的場子里,自己也把自己傷害了無數次,也走不出來。
這就是皇后。
很多時候,我們面對事情的心態決定了我們人生的成敗。
女人,要學會肯定自我的價值。
更要覺察自己的情緒,不要讓猜疑、自卑,成為人生的主角。
人本主義心理學認為,每個人,都有實現自我價值的需要。
在任何關系的相處中,一個人付出了,就希望被看見、被認可、被重視、被贊美。
皇上沒有重視安陵容和皇后的付出,自然而然,兩個人都是心有怨恨的。
著名心理學家阿爾伯特·埃利斯提出:「在很大程度上,你的煩惱來自你有意或者無意地以不理性的方式思考,產生了不健康的負面情緒,然后又以消極的方式行事。
所以我們要做的,就是將這種不理性的想法轉變為健康的理性的想法。《自尊》一書中,分享了3個方法:
首先,要學會處理與自己的關系。
接納自己,更要接納不完美的自己。
每個人身上都有缺點,也有優點,放大自己的優點,縮小缺點。
學會肯定自己,用積極的自我價值意識取代批評者的聲音。
其次、要學會處理與負面事件的關系。
不要自我攻擊,要使用正確的語言,不要刻意貶低自己。
就像甄嬛告訴四阿哥:「人貴在自重,不要自輕自賤。」
最后,要學會處理與他人之間的關系。
要先肯定自己,再去表達真實的自我。這樣別人才知道哪個是最真實的你。
接受請求時不能帶著怨氣或者不樂意,就像眉莊,可以很坦然地跟甄嬛講,你得寵我雖然羨慕卻不生氣。
不能像皇后和安陵容,把埋怨藏在心里,要學會傾訴,向身邊的人尋求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