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毛&荷西:最好的人生是不求深刻,只求簡單

珮珊 2022/07/05 檢舉 我要評論

時間是流動的,真理卻是永恒的。

如果讓你描述一下自己的理想人生,你會用怎樣的詞語呢?

是豐富、精彩、有趣,還是標新立異、名利雙收?

知乎中,一位人氣很高的答主曾抱怨過自己糟心的日常生活:

一早起來就是公號的各種推送,一條條內容販賣著焦慮,催促著你購買課程;

工作之余翻翻手機,各種購物軟件里滿是各種安利,誘惑著你購買奢侈品,美其名曰:追上時代生活;

連同事聊天時,都是車子、房子、存款的問題充斥在耳邊。

光鮮亮麗的外表后,是人們急速膨脹的欲望,讓人透不過氣。

我們每個人都在想盡辦法,擁有更好的人生。

但苦于找不到自己的方向,只得學著別人的樣子奔忙。但卻又忽視了,那里到底是不是自己真正想去的地方。

在我們都忙著追逐的時候,卻有這樣一個女子,在自己的羊腸小道上閑庭信步,她說:

「我們一生復雜,一生追求,總覺得幸福遙不可企及。不知那朵花啊,那粒小小的沙子,便在你的窗台上。你那麼無事忙,當然看不見了……所以我不求深刻,只求簡單。」

這個女子,便是三毛。

她憑用簡單詮釋了自己的一生,卻活出了世人所不能比擬的風采。

擁有一個簡單的愛好, 并且堅持。

人活一世,總得有點小愛好。三毛的愛好,便是文學。

1943年3月26日,三毛出生在重慶,父親陳嗣慶,是復旦大學法律系畢業的高材生,母親繆進蘭,是受過良好教育的大家閨秀。

在父母二人的影響下,小時候的三毛便生長在一片書香中。

三毛南京的家里有一間書房,一面是窗戶,其余三面全是書,別的孩子都喜歡在外面瘋玩,唯獨她只對房里的書籍著迷。

這一著迷,便是一生的追逐。

上學時,遇到討厭的數學課,三毛就在下面偷偷讀書。后來曾因為嚴重偏科語文而被老師惡語相向、百般刁難,但這也絲毫沒能改變她對于文學和寫作的執著。

國中時,三毛休了學,專注于讀書寫作。在19歲那一年,她的作品經老師顧福生的推薦,被刊登在了《現代文學》上。

從此,三毛找到了屬于自己的文學之路。

在《讀書只為自己高興》中,她寫到:

「我喜歡,將讀書當作永遠的追求,甘心情愿將余生的歲月,交給書本。如果因為看書隱居,而喪失了一般酬答的朋友,同時顯得不通人情,失卻了禮貌,那也無可奈何,而且不悔。」

之后的一生,三毛都在不停地游歷,從故鄉到撒哈拉,到歐洲,再到南美洲,最后又回到祖國。

她的筆從未停止,跨越54個國家的經歷讓她積累了足夠的素材,一篇篇作品帶著她對人生的思考不斷問世。

三毛說:

「生命不在于長短,而在于是否痛快地活過,生命不在于長度,而在于持續學習的廣度」。

也正是這些作品讓她的「生命」得以無限延長。

擁有一份簡單的愛情,

純粹而幸福

三毛和荷西的愛情雖然沒有那麼完滿,但永遠是令人羨慕的。

現在的人結婚都要談條件:誰買車,誰買房,彩禮給多少,嫁妝有幾箱。

但荷西和三毛之間的愛,卻是未摻雜任何物欲的純粹:

荷西問三毛:「你要嫁一個‘掙多少錢’的丈夫?」

三毛說:「看不順眼的話,千萬富翁也不嫁;看得順眼的話,億萬富翁也嫁。」

荷西說:「說到底,你還是要嫁有錢人。」

三毛說:「也不是,如果是你的話,吃得飽就好。」

荷西說:「你吃很多嗎?」

三毛說:「不多不多,以后還可以少吃點。」

他們的婚禮沒有婚紗,沒有滿屋的鮮花,沒有婚車、沒有祝福,兩個人走路去結婚,三毛卻高興極了,恨不得大聲告訴全世界:「我是最快樂的新娘。」

這大概就是嫁給「愛情」的樣子吧。

兩人結婚后,生活過得拮據,一個床墊、一塊草席、一個鍋、四個盤子、四個碗就組成了他們的家。

沒有收入時,荷西竟還惦記著三毛喜歡鮮花,給她買了一束百合回家。

三毛雖然氣荷西亂花錢,但她卻明白:這一小束百合,代表的卻是他對自己濃濃的愛意。

真正的愛情不是阻攔、不是妥協,而是二人有共同進退的勇氣。

荷西愿意等三毛六年;愿意為了心愛的女子奔赴沙漠;愿意守在一個人身邊牽著她的手睡覺,愿意給她一個安心的居所。

相愛,便要在一起!

這樣簡單又美麗愛情,在三毛筆下凝結成了《撒哈拉的故事》,在荷西走后,書本里的那些青春歲月仿佛仍然鮮活……

搶先看最新趣聞請贊下面專頁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