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說:「吾輩用功,只求日減,不求日增。減得一分人欲,便是復得一分天理,何等輕快灑脫,何等簡易。」
深以為然。
有些東西不能強求,有些事情需要放手,有些功名不必追求。
人生,就是由簡到繁,再由繁到簡的過程,只有不斷地做減法,才會活得更輕松。
《莊子·逍遙游》中有言:「鷦鷯巢于深林,不過一枝;偃鼠飲河,不過滿腹。」
在莊子的智慧中,不為物欲所累,是他的思想精髓之一。
生活中,不乏有被物欲所累的人。
有人購物成癮,衣帽鞋包買了一堆,多得家里都放不下。覺得買的東西每樣都是必需品,然而,至少有一半買回來就沒使用過。
扔掉,覺得可惜,留下來,又沒有利用價值。
生活,并沒有因瘋狂購物而變得開心,反而給生活徒增了很多煩惱。
誠如,《斷舍離》一書里說:「不用的東西充滿了咒語般束縛的能量。」
日中則移,水滿則溢,這是自然界的鐵律。
「少即是多。」不斷地囤積雖不至于讓我們斷送性命,但著實浪費了大量的精力與金錢。人的一生,唯有「斷」掉不需要的物品,「舍」棄多余的物品,脫「離」對物品的迷戀,不執迷于物欲。才能讓生活回歸真正的簡單,達到精神上的自由。
有人說,人生過了三十歲之后,就要學會做減法,減去那一些不該有的人生節奏,減去那些讓自己不開心的生活。
林清玄先生也說:「生命若減到極簡,一只胡蝶就能找到無限的花園,一棵樹里就有美麗的江山,一朵云就是無垠的天空。
」幸福的生活,從減法開始。
蘋果之父喬布斯的家里,家居物品少得出奇。高產的日本作家村上春樹,也是在簡單的生活中創作出了大量的文學作品。
孔子的徒弟顏回,過著「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的向往生活。
無疑,他們是幸福的,因為都懂得給生活做減法。
幸福的人生,并不是累積而成的,而是通過不斷割舍來獲得的。唯有扔掉不必要的包袱和累贅,才能把更有價值的東西請進生活中來。
一個人,心靈的愉悅,來自精神的富有,簡單的快樂,來自心態的知足。
生活越簡單,越安寧。
人生需要沉淀,需要給自己的生活做減法。舍棄浮華,用一顆淡然的心審視浮躁,過往不戀,未來不迎,活在當下。往后余生,做一個深思者,讓心寧靜,做一個快樂者,讓靈魂從容。
梭羅曾說:「一個人放下的越多,越富有。」的確如此。
心,只有一顆。若是裝下了煩惱,快樂就無處安放;裝下了痛苦,幸福就無法融入;裝下了仇恨,真情就無法靠近。
有這樣一則小故事。
有個人去沙漠尋寶,水已喝光,卻還是沒能尋到寶藏,他只好躺在地上等待死亡。 這時佛出現了,贈予他足夠走出沙漠的水。當他準備起身出發時,恰好遇到了寶藏。
他貪婪地把寶藏裝滿身上所有的口袋,并且還背了重重的一袋子。
不幸的是,此時他又沒有多少水了。
但是,他仍然帶著寶物往回走,由于體力不斷下降,他不得不扔掉一些金銀珠寶。 他無奈地一邊走一遍扔,后來不得不把身上所有的寶物都扔掉了,卻依舊渴死在快出沙漠的路上。
人之所以不幸福,是因為不懂得知足。幸福其實就是一種期盼,一種心靈的感受。只要用心去發現,用心去感受,就會發現幸福其實一直在身邊。
正如老子有言:「大道至簡。」 人在很多時候,放下比拿起往往更沉重,失去比擁有更踏實。
只有看淡,才有心安;只有隨緣,生活才有晴天。
人活于世,難免有成敗得失,榮辱浮沉。我們理應坦然面對,一切隨緣,任由世事變遷,寵辱不驚,以一顆恬然淡定的心,泰然處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