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最輕松的人生,學會歸零

珮珊 2022/07/10 檢舉 我要評論

《道德經》有云:「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

意思是說,對道的追求,是一個逐漸減少的過程。

能對自己內心的欲望、執念等進行清理,最終達到無欲無求的狀態,則接近于道。

這種無欲無求的狀態,即歸零的狀態。

萬物之終歸為零,萬物之始也歸為零。

歸零,是結束,也是開始,學會歸零,是輕松人生的開始。

欲望歸零

聽過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個農民想要買一塊地,正好有一個人要賣地,便告訴他說:「只要交一千兩銀子,然后用一天的時間,從太陽升起到太陽落下地平線,你能用步子圈多大的地,你將擁有多大的地,但如果不能回到起點,你將一寸土地都不能得到。」

那農民心想:「如果我一天多走一些路,豈不是能得到很大一塊地?」于是便答應了。

當太陽剛一露出地平線,他便開始走。到了中午,他的腳從沒停過。

他心想,忍受這一天以后,便能得到極大的回報。

他一直不停地向前走,眼看太陽快下山了,他才往回走,隨著太陽與地平線的接近,他也變得急切起來。

他急得拼命往回跑,當快要到起點時,他卻力氣耗盡,倒在了地上,最終一寸土地未得。

一個人若只受欲望支配,只會成為欲望的奴隸。

曾有人問:「為什麼現在物質生活越來越好,我們卻過得一點也不開心?」

有人回答:「因為人的欲望是無窮無盡的。」

人的一生,最大的心魔,無疑是自己內心的欲望。

年輕時,我們總是不滿足于當下所擁有的,想要拼盡全力去獲得更多。

當經歷多了之后才明白, 真正的幸福從來不是物質的多寡,而是內心的富足。

正如《道德經》第十九章所言:「見素抱樸,少私寡欲。」

保持純潔樸實的本性,減少私欲雜念。

只要把心清空,把欲望歸零,生活自然會變得輕松自在。

情緒歸零

知乎上有一個問題:「真正有本事的人都有哪些共同特點?」

有一個深得人心的回答說:「越有本事的人,情緒越穩定,不管受到多大委屈,遇到多大磨難,他都不會被情緒牽著鼻子走。

不懂得控制情緒,只會使自己在情緒的泥沼中越陷越深。

只有保持情緒穩定,靜心面對,三思后行,才能更好地解決問題。

曾國藩早年時期脾氣非常差。他曾因為一些小事與自己的同鄉鄭小珊、金藻發生過言語沖突。

在京任職時,也曾因自己心浮氣躁,與諸多大臣結下仇怨。

他的恩師唐鑒先生知道后,送了他一個字——靜。

從此,曾國藩遇事都會謹慎而行,他也開始反省自己以前的毛病,并在日記中寫道:「 惡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身。此之不知,遑問其他?謹記于此,以為切戒。」

慢慢的,京城中的眾人都對他刮目相看,自己的人緣也開始好了起來,最重要的是,自己不再像以前那樣煩躁。

老子說:「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其復。

意思是說,使自己的心保持虛靜的狀態,方能洞察萬事萬物的規律。

人生一世,繁雜瑣碎在所難免,與其使自己沉浸在負面情緒中,不如冷靜下來,給心靈一個休息的機會。

若大事小事都以情緒化處理,不過是自己折ㄇㄛˊ自己罷了。

俗話說:「若無閑事上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

心若靜了,情緒便穩了,情緒穩了,事情自然就順了。

成就歸零

作家小野在《極簡力》中寫過這樣一句話:「清理掉你的緩存,適時把自己歸零,才會不斷追求卓越,在歸零之后贏得新的成就。」

真正有遠見的人,都懂得將過去按下歸零鍵,只有將過去歸零,在未來的路上輕裝上陣,才能再創新的輝煌。

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后,鄧亞萍認識了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

交談中,老人問鄧亞萍:「你的獎杯和獎牌都放在什麼地方?」

鄧亞萍回答:「我父母專門拿出一間屋子作為榮譽室,把我過去所得的獎牌全部放在這個屋子里。」

老人笑著說道:「你應該把它們收起來,因為這些都已成為過去。」

這句話深深點醒了鄧亞萍。

在19年的運動生涯中,除了打乒乓球,她一無所長。她做出決定——去讀書,從零開始。

剛進入清華時的鄧亞萍,連26個英文字母都寫不全。

但經過她的努力,她順利從清華大學英語系畢業,后來又到諾丁漢大學攻讀了碩士學位。

完成這兩件事后,她不顧周邊所有人的反對,到劍橋大學讀博士,成為第一位拿下博士學位的中國運動員。

所有前一秒的成就,相對于現在而言,都是一種過去。

過去的成就已成為過去,就沒必要惦記,若執念于此,必使人驕傲自滿,停止不前,余生注定平庸。

正如老子所說:「 謙下,謹慎,不爭,功成身退。

不驕傲自滿,故能去就更新,學會將成就歸零,才能開啟新的旅程。

俗話說:「凡是過往,皆為序章。」

人生總是光鮮與灰暗并存,好與壞交織。

要想活得輕松,活得通透,就要學會時時將自己歸零。

只要學會把自己歸零,選擇新的旅程重新出發,最終你會發現,每一次新的開始,都是新的成長。

搶先看最新趣聞請贊下面專頁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