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婚率低才是常態?現代東京和江戶時代的「迷之相同點」!

漫果儿 2021/12/13 檢舉 我要評論

日本全民結婚僅有百年歷史

如今,日本結婚率減少和未婚率增高經常成為熱門話題,但過去的日本人也並非全都能結婚。

日本人口普查資料經常被各大文章引用,從其中的終身未婚率資料變化來看,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前,無論男女截止至50歲時的未婚率的確達到5%以下,95%的結婚率稱得上是「全員結婚」的時代。

然而,日本的人口調查是從大正時代,也就是二十世紀二十年代開始的。明治時代和江戶時代並非全員結婚。實際上是從明治民法實施(1898年)後才開始進入全員結婚時代的,從那開始到1990年也不過百年的歷史。

江戶時代農村的未婚率

筆者曾經和歷史人口學者鬼頭宏有過交流,了解到,直到十七世紀,日本農村地區還是未婚人口更多。

當時,選擇結婚生子的人還多是身份地位比較高的人,旁系親屬或僕人、奴隸農民大多都是終身未婚的。

舉個例子,根據1675年信濃國湯舟澤村的資料記錄,當地男性的整體未婚率為46%,其中旁系親屬未婚率為62%,奴隸農民未婚率為67%。

到十八世紀,旁系親屬分出和小農民獨立現象蓬勃,階級構造分裂縮小化,這些都是未婚化消減的一大要因。

也就是說,一直以來僅僅被當做勞動力的奴隸農民獨立,必須通過家庭耕作生存下去,妻子和孩子就成為十分必要且珍貴的勞動力。

至此,農村地區的未婚率才終于得到改善。但1771年男性的未婚率依舊高達30%(前文信濃國湯舟澤村)。截至2015年,日本男性的未婚率為23.4%,可見過去的未婚率是遠高于現代的。

江戶的男多女少現象

比農村更難結婚的是江戶等城市。

江戶時代幕府末期有不同地區男女有配偶比率的史料記載。從中我們可以看到,江戶時代的男性並非全員結婚。為了按照幕府末期指標進行比較,我們將2015年東京的有配偶率計算標準定為,男性15~59歲,女性20~39歲。

比較可得,麹町、四谷傳馬町、澀谷宮益町男性有配偶率為50%左右,和號稱未婚化、非婚化社會的現代東京幾乎一致,麹町和澀谷的有配偶率甚至沒能過半。

女性方面,除澀穀外其它三項統計的有配偶率都高達70%。男女差距如此之大,不僅有年齡的差異,還有更重要的一大原因。

那就是日本江戶是一個非常男多女少的城市。

我們來看看江戶時代城鎮居民的男女人口比例。雖說江戶是個有100萬人的大都市,但其中還有很多來自全國各幕藩參勤輪換的武家人口,而真正的城鎮居民也只有一半,50萬人左右。

1721年(享保6年)江戶居民數男性有32萬,女性只有18萬,男性人口將近有女性的兩倍,壓倒性地偏多。也就是說,江戶男性就算想結婚也沒有能結婚的物件。

而如今日本也是男多女少,未婚男性比未婚女性多出340多萬人。江戶和如今的日本十分相似。

消失在江戶未婚困境中的男人們

1721年的男女比例相當失調,而大約120年之後的1843年(天保14年),兩個時期江戶總人口幾乎一致,但男女比例幾乎均衡。

新生兒的男女比例並未發生變化。那麼這一資料的改變可能是因為江戶有很多單身男性終身未婚而亡。這就是「江戶的單身困境」。這些江戶男兒一沒能為家鄉增光添彩,二沒能留下子孫後代,就這麼死在了江戶這方土地。

也就是說,現代日本的單身社會並非日本歷史上前無古人之事,江戶時代就已是如此。倒不如說,以明治民法為起點的全員結婚社會在漫長的日本歷史中才是一個「特殊的時代」。

不過,正是有了遍地單身男性的江戶,很多留存至今的產業和文化才能在當時萌芽。

江戶時代初期,江戶的經濟是靠幕藩參勤輪換而來的武家們支撐起來的,這也就是一開始的「BtoB」經濟。正因為如此,商人才成了幕府或大名的專屬。

而江戶中期之後,武士大名經濟逐漸衰退,經濟中心轉移至平民階層,而此時經濟活動的中心就是出生于江戶時代的單身男性,因此誕生了「江戶單身經濟圈」。

搶先看最新趣聞請贊下面專頁
用戶評論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