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舍離指導法:專治拿起東西無數次,想扔又扔不掉

佩珊 2022/05/31 檢舉 我要評論

「極簡主義就是騙人的」

每次看見極簡又舒適的家居~

那些博主們 高顏值的家,或是身邊朋友 漂亮的家,自己瞬間被美哭, 羨慕又嫉妒!

之后自己在家就變得 超級有動力整理,但無奈每次都 停滯于第一步的斷舍離

沒辦法, 你面對物品就是無動于衷!

一拿起手中的物品, 成百上千種挽留理由就涌現在腦海中,就好像 物品突然會說話似的:

你不能丟了我,我還沒壞!我還能用!你可能也許真的還需要我......

總之你千萬不能丟了我!!

于是糾結啊,狠不下心啊,覺得丟掉不就虧大了嗎?

什麼整不整齊的,在此刻已經不重要了。

重復的次數多了,依舊無濟于事,這種 習慣性無助已經深深地擊沉了你。

你開始酸了,網上的人都是擺拍騙流量的,一點生活氣息都沒有,不可能!

其實,仔細想一想,當你想扔東西扔不掉的時候,你有沒有發現自己,很煩躁、很不爽?

就好像有些東西在束縛住自己。

具體又說不上來,但就是非常地不暢順!

為什麼你丟不掉東西?

當你動了想扔東西和整理東西的念頭時,其實你的心是渴望追求美好而精致的理想生活。

可惜,現在的家居環境狀態和心中的理想狀態, 完全不匹配。

甚至還遠遠不能滿足,自己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于是,你想改變,開始行動了。

理想很豐滿,現實太骨感。

扔東西沒門檻,但非常遺憾,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得到。

縱使千人有千面, 斷舍離理念提倡者山下英子,在書中總結成三類人:

◆ 逃避現實型:不愿意待在家里,或者是忙其他事情,逃避整理打掃,家里凌亂狀態形成惡性循環。

◆ 執著過去型:總是懷念過去。留著很多舊東西,這種人的時間觀基本是過去的時間觀,也就是活在過去。

◆ 擔憂未來型:扔不掉,想著哪天能用上,經常勸自己:「說不定以后會有用呢」。

根據身邊的實際情況結合思考,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6個小點來分析自己。

1、物品的角度

「別丟,東西還能用,太浪費了」

很多人拿起手中的東西想扔,內心馬上有個聲音來反駁。

又或許是長輩在身邊斥責: 明明東西還能用,就這樣扔掉太可惜!

浪費可恥的思想貫穿了你的腦海,一丟就愧疚得不行。

雖然「節約」是中華傳承的優良傳統,從古至今、從小到大我們都被這樣教育。

但是在物質的角度來說,我們現在比過去「富有」

太多了!

以前不能肆無忌憚地 「買」,是因為大多數人要勒緊褲帶過日子,但是現在 「買」已成兵家常事。

物質條件、精神追求均與從前截然不同,兩種不同的生活狀態,處理方式也該變通了。

我們真正反思的是自己的購買習慣,真正該「節約」的是物欲。

而不是對欲望放縱之后,再用傳統文化來「道德綁架」自己。

想想家里的 扔不掉東西的長輩,或許他們被重度「綁架」,難以抽離了。

丟東西不等于浪費,物不盡其用,才是一種最大的浪費!

「以后用得上,丟了就沒有了」

「備著,萬一急用呢」

那天,朋友小鵬心情正佳,想處理亂糟糟的雜物時,拿起 萬年不用的保溫杯,隨后說了句: 哎,不能扔,萬一冬天要用呢?

其實那杯子 已經閑置2年了,買回來之后就沒見他用過幾次。

「這東西有用,先留著,萬一要用」,這句話勸退了多少人?

對未來不確定的事情,很多人總是擔心和害怕,所以留著以防萬一。

認真想一想,這一天真的會來嗎?

也許這一天永遠不會來,也許這一天會來,但是機率很低,使用頻率也非常低。

值得思考的是, 你是否值得為了這虛無縹緲的未來,犧牲掉日常的舒適,付出與之不匹配的精力和時間來維護它們?

我們不必總要為一些小機率發生的事情而擔憂。

除非你記憶力超人,不然真正到了那一天,你會 完全不記得它的存在,而選擇別的方法解決當下問題。

2、內心的角度

「為什麼要扔」、「我不想扔」

你試過拿起手中的東西,扔進垃圾桶又被自己撿回來嗎?

當時好像突然失憶了一樣:這東西還好好的,我干嘛要扔啊!

扔的理由不足夠充分,反映了 內心動力不足、精神支撐不夠

其實是內心不懂計較得失,也不懂得權衡利弊。

這種莫名地 依賴物品的人需要好好來一場「自我對話」,通過分析自己找出背后的原因,才能真正放下物品。

「別人給/送我的,丟掉不太好吧」

很多時候,別人有心意要送自己東西,或者是別人出于好意給自己東西。

這些東西在自己手里, 好像被寄予一種想法,就是「你要幫我好好對它」。

等到要處理時,明明物品沒有用了,也不會再用了,有了足夠的理由要處理。

但礙于「良心」的不安,卻遲遲不肯下手。

要是別人知道自己送的東西,會給收禮者造成如此大的困擾,他也會難受啊!

這就違背了當初的意愿了。

所以,用不上的東西,千萬不要 因為良心過意不去就不處理了,犯不著!

「有意義/感情,舍不得扔」

最難割舍的部分,就是 和情感有關的紀念物品

全球著名的 收納女王近藤麻理惠對物品的收納順序是: 1.服裝 2.書 3.文件 4.雜物 5.紀念品所有的物品,最后一步整理的是紀念品。

面對這些情感物品,就像 將自己的過去一層一層地剖開,讓人難以割舍。

但是我們要注意的是,物品和情感是兩回事。

這些情感物品雖然有紀念意義, 但你不會每天看一遍,而情感永遠都在。

我們要學著用心領會、用心記住,而不是揪著一件件冰冷的物品,死不松手。

處理情感物品,真的需要謹慎又謹慎,如果實在無法割舍,那就千萬別勉強自己。

因為精神需要也是一種需要。

「扔不扔好呢,不知道啊」

有很多網友就是這樣:

被自己喜歡的博主種草了,買啊;

商家搞促銷,有優惠了趕緊買;

別人說喜歡的,自己也買;

朋友說好用的,買!

他們買東西從來都是被外界推動,而不是從內在需求出發。

堆滿房間的物品,哪一件是自己喜歡的,真的分不清楚,沒有一個明確的界限。

無論做事還是買東西都模棱兩可,其實自己的內心早就被淹沒了。

就連扔東西也都沒有主見。

這類人根本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也找不到自己。

都這樣了,還能改變嗎?

以前剛接觸斷舍離的時候,以為斷舍離不過是扔東西而已。

自從認真研究了「斷舍離」的精髓之后,就明白了。

這不單單只是「扔」,而是要通過「扔」來剖析自己的內心。

正如書中說的:

【斷】=斷絕「不需要的物品」

【舍】=丟棄「多余的廢物」

【離】=脫離「對物品的執念」

很多時候,我們身邊的物品太多了,經常忽略了自己的真實需求。

我們需要轉移關注點, 從關注物品轉換為關注自我。

從現在開始,要切換思想, 如果物品不能盡其所用,那就是一種浪費。

新的東西進不來,舊的東西丟不掉,你的生活和「一潭死水」有何區別?

與其守著這堆毫無用處的物品,讓自己的空間堆滿雜物,過得如此疲累與將就。

倒不如就此清空 ,離開物品的桎梏,不再被「物」所累。

像近藤麻理惠說的, 我不是丟東西,而是有選擇地把東西留下來。

你也可以把讓你覺得好的、喜歡的、有用的東西,有選擇地保留下來。

把正能量的物品留下來,周圍的環境變好了,自己也會潛移默化被改變!

你需要一個「過渡期」

即便想清楚了「扔不掉」的緣由,也莫操之過急。

凡事最好有一個「過渡期」,不然很容易會后悔。

給要扔的物品一個緩沖區剛開始的時候,很多人 沒有找到屬于自己的標準,總是糾結來糾結去的。

這個時候千萬別怕自己舍不得而一刀切。

經常有粉絲和小助手吐槽:我 扔掉了過去很喜歡的一件衣服/物品,到現在一直心心念, 后悔慘了

我們可以用紙箱、收納盒,或者圈出一塊小空地來作為 「物品緩沖區」。

把平時猶豫要扔的東西,集中在這里,

好好思考一段時間。

如果你天天見到這些東西,仍然毫無感覺、已經想不到對現在有何幫助,或者是產生了厭惡感和煩惱。

那這個時候就是該丟掉的時候。

給舊物一個有效期時間是最好的良藥, 把疑問交給時間去解答吧。

我們 將要扔掉的物品設置一段「有效期」,例如給不穿的衣服半年時間、不用的鍋1年時間、不喜歡的化妝品1年的時間。

在這有效期用不到1次,那就證明,這件物品不能物盡其用,你該把它流通了。

給還能用的物品一個試用期有些物品實在還能用啊,不要就太可惜了。

如果覺得物品「丟掉」可惜,那為什麼你不試著用呢?

不想要又丟不掉,那就拿出來用吧,本來物品買來就是用的,而 不是像古董一樣擺在那里,既沒有欣賞價值,也沒有實用價值,還堆滿灰塵、占用空間。

圖源ins/koan_japan 它到底是留是丟,再去用一段時間,你就知道了。

一切以現階段來判斷在扔物品的時候, 以「現在」為判斷標準,不要過多去思考過去與將來。

例如, 這件物品現在喜不喜歡呢?適不適合呢?好不好用呢?常不常用呢?

怎麼處理要扔的物品?

如果你的 物品狀態比較好或價格昂貴,可以 通過二手售賣的渠道來流通。

現在也有很多專門做回收或轉賣的APP、當地的二手轉讓群等。

價格低但使用價值高的物品,可以選擇一些 捐贈的渠道, 例如送給朋友、捐給有需要的人等。

一些不想要的情感紀念物,可以選擇用電子版來記錄。

別再猶猶豫豫,畏畏縮縮地活著了!

假如你 無病無災能活到長命100歲,在這歷史長河、浩瀚宇宙來說, 人的一生還是太短了。

借用網上的一句話:

「這短暫的一生終將會失去,不如大膽一點,愛一個人,攀一座山,追一個夢!」

丟不掉的執念是停滯不前的束縛,永遠都活不出自我。

放下,才能感受坦蕩的前路!

舍棄,才能讓你重獲新生!

搶先看最新趣聞請贊下面專頁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