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倫·凱勒:真正厲害的人,懂得把「無常」當成一場人生的修行

珮珊 2022/07/05 檢舉 我要評論

人生是不確定的,這是唯一能夠確定的事。

人會老,茶會涼,四季會更迭。這世上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本身。佛家用兩個字道出了人的一生:無常。

《紅樓夢》中有著名的《恨無常》一曲: 「喜榮華正好,恨無常又到。」人這一生即便一時榮華富貴,也敵不過旦夕福禍、生ㄙˇ無常。

面對無常,有人選擇「攻擊」:不再泰然自若、不再從容不迫,而是一味地抗拒;有人選擇「沉溺」:我們天生就是享受者,面對困難,我們有足夠的理由生氣;還有人選擇「忽視」:自己和自己和解,變得麻木不仁,竭盡所能欺騙自己。

每種心態背后,都是我們對無常的恐懼。

佩瑪·丘卓在《與無常共處》中說:「與其陷入恐懼中,不如向前一步,安住在痛苦的情緒里。」

其實,無常才是正常,面對痛苦,如果我們坦然接納,迎難而上,懷揣希望,我們就會找到通往幸福的出路。

當你快樂時你要想,這快樂不是永恒的;當你痛苦時你要想,這痛苦也不是永恒的。你要相信,這世間一切都是無常,一切都是正常,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當你明白無常,你就不會張揚。當你明白無常,你就不會悲傷。懂得無常,心就會舒展,不會被外在的境界所束縛。懂得無常,就會珍惜當下的生活,善待自己,慈悲他人。

因為無常,人生才多出更多可能,更多遼闊,更多生機。真正厲害的人,懂得在無常中活出正常,活出生命的內在光芒。

消極應對,不如坦然接納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前一秒穩定,下一秒就會跳脫。

睡得香甜的孩子,會突然嚎啕大哭。剛說好的合作意向,扭臉就和競爭對手簽了合同。剛解封的小區,買個菜回來,又進不去了。

盡管我們每天都想情緒穩定,但面對各種各樣的突發狀況,我們還是很難保持微笑。

我們不得不承認,有些路本來就是自己選的。正如那句話:自己選的路,哭著也要走下去。

森林里,一個人被老虎追趕,掉落懸崖。幸運的是,過程中他抓住了山體上的藤條。

他往下一瞧,山下是等待美食的虎弟。往上看,是虎視眈眈的虎哥。上下為難,想著還是緩緩吧,卻發現一只老鼠正在啃他抓著的藤。

絕望中,他看到旁邊有一簇草莓。他看看上方,看看下方,又看看那只老鼠,然后摘下一顆野草莓,丟到嘴里,快樂無比的嚼了起來。這像極了我們真實的處境,夾縫中生存,依然充滿變數。

厭惡、麻木、生悶氣,我們可以對眼前的情況感到恐懼,不過也可以學著坦然接納、與它共處。我們可以把它視為人生最值得品嘗的一刻,哪怕這顆草莓可能是我們唯一能吃到的草莓了。

有句諺語:「乞丐的幸福,就是永遠不必擔心自己會破產。」

面臨困境時,我們的機會來臨:

安住于痛苦,將失望、丟臉、焦躁、嫉妒和恐懼當做一種提醒,慢慢去深入理解它們,看清它們如何「勾引」我們的情緒,讓我們變得垂頭喪氣。

我們若已經接受最壞的結果,就再也沒有什麼損失。如此一來,我們便學會認清現實,學會在混亂的情景里,讓心平靜下來。

海倫·凱勒,耳聾眼盲,但她憑借自己的努力,成為美國第一位得到學士學位的女性;貝多芬,命運坎坷,他在聾了之后,仍能譜寫聞名于世的《命運交響曲》;高第因疾病無法與朋友相處,他卻靜下心來,培養對大自然的熱愛,從而建造出圣家族大教堂和古埃爾公園。

他們安住于無常,允許病痛存在,把情緒轉化成動力,最終創造更美好的未來。

抱怨磨難,不如迎難而上

幼鷹出生幾天后,就要學會飛行。母鷹會把幼鷹帶到懸崖邊上,把幼鷹推下去練習高空飛翔。

不少幼鷹因此喪命。幸存下來的幼鷹,繼續練習,否則就會被母親殘忍地折斷翅膀,推下懸崖。

飛不起來,等于ㄙˇ路一條。幼鷹在嘗試中,接二連三地摔倒,但母鷹置若罔聞,繼續這場殘酷的訓練。因為自然法則讓它深知,外面的世界更血腥,強者才能適應。

人類亦是如此。從出生起,每個嬰兒都必須學習如何調整他的基本行為,來應對自己所處的初始狀況:

第一次翻身、第一次爬行、第一次走路……哪個不是經過一次又一次的練習?

面臨困境,我們首先需要認清自己,停止抗拒的習性;其次,敞開心胸,接納各種情緒,包容它,隨它去;接著,慢慢開始改變,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練習;

最后,直到我們打破恐懼障礙,重新塑造新的自己。一次次地磨煉,一次次地成長。這便是輪回的本質。

貝多芬說:「苦難是人生的老師,通過苦難,走向歡樂。」

苦與樂本是形影相隨,它們都是人生必經之路。當我們不再抗拒那些令自己無法接受的苦難,并試著將它們吸入體內,我們的心胸就會拓寬。

逐漸地,我們越來越明白怎樣帶給自己快樂,怎樣去鼓起勇氣,抵抗困境。

等待時機,不如創造奇跡

黑人安東尼·雷·辛頓,因被誣陷傷人性命,他在ㄙˇ囚牢房中待了近30年。

30年中,他眼睜睜看著五十多名獄友,走向行刑室被槍決。辛頓做好了反抗的準備:就是ㄙˇ,也要以自由之身ㄙˇ去。

再之后,他據理力爭,積極證明自己的清白。經過無數次訴訟后,他終于得到美國最高院的最終判決:被無罪釋放。

此時,辛頓已經59歲。這些經歷對他而言,是一場信仰的挑戰;而對于整個社會而言,則是一場對法律程序的拷問和辯駁。

30年來,他始終在與不公正作斗爭。出獄后,他立即投身于宣傳司法改革,用自己的經歷幫助困境中的人。

他的故事堪稱奇跡。是什麼讓他扛下來的呢?答案是能夠幫助更多人的信念。他抱持著超越自我、幫助他人的信念,才生出希望、勇敢走下去。

佩瑪說:「我很不幸,我感到很沮喪。沒問題,讓我充分去體驗它,這麼一來,其他人就不必去領受它,其他人就可以從其中解脫了。

結束,意味著新的開始。最壞的情況,預示著生的希望,只要走下去,就會好起來。鼓勵自己,敞開心胸,不論事情變得多困難,都積極去面對。

讓自己具備有解決問題的能力,有面對困境的勇氣,有對人生負責的態度。 化磨難為力量,善用自己的苦難來幫助他人,我們就能帶來更大的奇跡。

只有這樣,才能無論身處什麼境遇,都活出樂觀的姿態,小日子過得風生水起,溫情常在,希望滿懷。

人的一生,總是難免浮浮沉沉。反復地一浮一沉,對于一個人來說,正是磨練。

因此,浮在上面的,不必驕傲;沉在底下的,更用不著悲觀。面對困境,不如坦然接納;遇到磨難,不如迎難而上;等待時機,不如創造奇跡。

《躁郁之心》的作者杰米森在書中所寫:

因為哭得更多,所以歡笑也更多;因為經歷過所有的冬日,所以更能欣賞春天;因為ㄙˇ亡如緊身衣一般,所以更了解生命的意義;因為看到人性最善良和丑陋的部分,所以慢慢了解關心、忠誠和豁達的價值。

盡管對未來一無所知,但因為心中有光,眼里有神,我們終會在與無常的共處中,體驗豐盛,暢擁富足。

人生無常,無常是常,常是無常,無中有常,常中有無。

搶先看最新趣聞請贊下面專頁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