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有人走的路》:很多時候,只有懂得放棄,生活才能一往無前

珮珊 2022/07/12 檢舉 我要評論

《臥虎藏龍》中有一句經典台詞:

「勇于放棄者精明,樂于放棄者聰明,善于放棄者高明。」

放棄,是一個人高情商的表現。

被安全感困住時,我們難以看清生活的真相;盲目從眾時,看不清自己到底想要什麼;死守經驗時,安逸的舒適圈,讓我們無力對抗危機。

想要在雞零狗碎的生活中,活出穩穩的幸福感,就需要我們擁有「放棄」的智慧。

正如斯科特·派克在《少有人走的路》中所說: 「沒有割舍,就沒有成長。」

斯科特·派克畢業于哈佛大學,是美國著名的作家,醫學博士以及心理治療大師。

《少有人走的路》是其60歲力作,也是他20年思想的延伸與升華。在書中,斯科特告訴我們: 很多時候,只有懂得放棄,生活才能一往無前。

敢于放棄安全感,才能擁有直面生活的勇氣

網上有人問:「人為什麼很容易對其他人產生偏見?」

一個高贊回答:因為偏見能為我們提供安全感。

偏見,代表我們對他人的一種刻板印象。很多時候,由于認知不同,甚或潛意識作祟,我們不容許自己的價值觀或直覺受到侵犯,所以偏見應運而生。

仔細想想,生活中的我們,是否經常如此?

因為害怕被人說不合群,于是認為合群才是好的,所以本能地遠離那些不合群的人。

因為害怕另一半出軌,所以認為絕對坦誠才是愛,于是不允許對方有絲毫的「秘密空間」。

小麗和小美是同事,倆人性情相似。

小麗性格內向,認為職場是看實力的。休息時,總能看見她獨自在工位上,不是查資料,就是看書。

而她的好友小美,認為職場是關系的天下。她主動湊近同事,聽著「東家長,李家短」,和誰都不敢疏遠,生怕站錯隊。

時間久了,小麗被公認為不合群,假清高。小美擔心自己建立起來的安全感丟失,便有意拉開和小麗的距離。

曾經無話不談,現在等電梯時,卻有了尷尬的目光躲閃。

2年后,小麗一躍成為了上市公司的財務主管。因為她在工作間隙自學考證,如今已成功拿下財務行業的「金磚」——CPA證書。

而小美還是那個職場好人。身邊的同事在換,自己的職位卻沒有變化,對小麗只能望塵莫及。

八卦是聊不完的,只要想聊,總有瓜可吃。職場打拼需要關系,但關系給不了安全感。

如若我們一直關注這種虛無的安全感,而忽視了真正重要的東西,只會令我們喪失直面生活的勇氣,難以成就人生的高光。

名醫扁鵲第一次見蔡桓公,告訴他:「您的肌膚紋理間有些小病,不治的話恐怕會加重。」蔡桓公卻說:「我沒有病。」

扁鵲離開后,蔡桓公表現出滿滿的安全感與優越感,譏諷道:「醫生就喜歡給沒病的人治病,以此來顯示自己的本事。」

接下來20天,扁鵲接連進見蔡桓公2次,告訴他病情已經深入到皮膚和腸胃里了,蔡桓公依舊不為所動。

直到第30天,扁鵲一見到蔡桓公掉頭就跑,蔡桓公特地派人去問他,扁鵲只好吐露實情:「您的病在之前都可以醫治,而如今,病情已入骨髓,無藥可救了。」

果然,5天后,蔡桓公身體疼痛,不久身亡。

安全感,可以護人,亦可ㄕㄚ人。

許多人慣于用安全感來武裝自己,一味活在自己的國度里,始終走不出來。

斯科特·派克說: 「不容置疑的堅信比偽裝的謊言更可怕,讓社會潛伏了巨大的危險。」

無法跳出思維的「墻」,永遠不可能擁有想要的明天。

敢于放棄安全感,是一個人自我救贖的開始。

每一個真正有所成就的人,無一不是客觀公正,敢于直面人生的。

只有學會放棄所謂的安全感,我們才能突破自我,獲得精神上的超越與成長,從而遇見更好的自己。

敢于拋棄大多數,才能擁有獨立思考的睿智

直播風當道,許多播主選擇在網上賣衣服。

有陣子,我也開始跟風在直播間買衣服。一件新品上來,播主在介紹完之后,會鼓動「粉絲」們購買。

這時,在手機屏幕上,我們會看到許多人躍躍欲試,紛紛表示想要。

見氣氛正濃,播主會喊:「想要買的人請在屏幕上輸入1,僅剩最后10件,先到先得。」

這時,許多「粉絲」一哄而上,屏幕上的數字不斷跳躍。

在眾人的哄搶下,我也一股腦兒地參與進去。可衣服到家后,我才發現賣家秀和買家秀簡直是天壤之別。

想要生活更妥帖,更舒心,就不能一味從眾。

有個概念叫「羊群效應」,意思是說,人們容易受多數人影響,而盲目跟從他人的思想和行為。

「羊群效應」表現出的從眾心理,很容易導致失敗或陷入騙局。

同事小麗,芳齡29歲,她各方面條件都還不錯,可惜遲遲未婚。

30歲那年,在家人「催婚」的猛烈浪潮下,她和身邊的大多數人一樣,急急忙忙地將自己嫁了出去。

結婚之后,小麗才發現,老公不僅是個媽寶男,而且和她的三觀嚴重不符,婚后生活簡直是一地雞毛。

小麗開始后悔,后悔自己盲目聽從家人的說教,一味跟隨他人的步伐,一腳踏進這痛苦不堪的生活。

從眾心理,雖然減輕了對未來的焦慮與不安全感。但是,由此得來的歸屬感是脆弱又虛幻的,禁不起任何風吹雨打。

正如《少有人走的路》中所說:

「這就如同你是一個圓形的人,卻非要把自己塞進方形的洞中一樣,注定會感受到扭曲和痛苦。」

生活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我們要敢于拋棄大多數,去描繪出真正屬于自己的色彩。

做好獨一無二的自己,你一定會綻放出屬于自己的生命之花。

敢于拋棄老經驗,才能開啟新的人生

在《少有人走的路》一書中,作者講了一個病人的故事:

馬克十分害怕乘坐飛機,他說:「每當飛機顛簸時,我都擔驚受怕,害怕飛機掉下去,那種擔心和恐懼來來去去,把我的心懸在半空中,一刻也不得安寧。」

他不害怕坐火車,也不害怕坐輪船。

他認為,火車、輪船不是在地上,就是在水里,不管怎樣,總有逃生的可能。而飛機卻在半空中,一旦出事,沒有任何選擇。

作者問道:「假如是你自己在開飛機的話,你會不會感到害怕呢?」

馬克想了想回答說:「我想我可能會感到緊張,但不會那麼害怕,因為是我自己在掌控著一切。」

由此可見,馬克的問題根源就在于,他總想將事情納入自己的掌控之下。

然而,生活中并不是每件事情我們都能掌控自如,只有放棄掌控一切的老經驗,我們才能徹底避免內心的焦慮和恐懼。

很多人對「中年危機」諱莫如深,似乎一到35歲,就會「貶值」,事業上不可能有任何進益。

可事實果真如此嗎?

黃渤熬了16年,終于在35歲時榮獲金馬影帝;張小雯等了15年,也在35歲這年大紅大紫;張涵予35歲才出道,42歲才當男主,可最終也拿到了影帝大滿貫。

他們從不以中年當危機,拿「大不如前」當阻礙,而是了解新知,鍛煉身體。

沒有好習慣,就建立好習慣,幫助自己一路成長。有惡習就果斷戒掉,為了能持久打拼,享受人生。

斯科特·派克說: 「雖然堅持學習可以逃避割舍的痛苦,但卻會阻礙我們下一步的人生。」

我們必須時常清除掉舊的,才能學習新的事物。

讓夢想照進現實,我們就要打破自己的固有認知,去除潛藏的固執觀念,改變我們的定式思維,不拿年齡當借口,不用費力找理由。

回到內心, 全力以赴,逐光而行,我們才能走得更遠。

巴爾扎克說:

「在人生的大風浪中,我們常常要學習船長,在狂風暴雨之下,將笨重的東西扔掉,以減輕船只的重量。」

得與失交織著我們的生活,有時候懂得放棄,是為了能得到更多。固守過去,一味盲從,無法舒展更完整的自我。

敢于放棄安全感,我們有了直面生活的勇氣;敢于拋棄大多數,我們有了獨立思考的睿智;敢于拋棄老經驗,我們開啟了新的人生。

少即多,只有懂得放棄,我們才能學會在焦慮的年代,獲得精神的成長,走一條真正屬于自己的「少有人走的路」——

回到你自己。

搶先看最新趣聞請贊下面專頁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