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到底有什麼本事?18年間18個諾貝爾獎,突出重圍、僅次美國!

漫果儿 2021/11/30 檢舉 我要評論

今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由來自美國的日籍科學家真鍋淑郎和法國、義大利的科學家共同摘得桂冠。

日本在18年間獲得了18個諾獎,不光是在短短的18年間,諾貝爾獎從1901年到2021年整整120年間,日本(包括日本本土科學家以及外籍日本學者)共獲得了28座諾貝爾獎。其總數居亞洲第一,日本到底有什麼本事可以在諾貝爾獎這一個世界最頂尖的科學家的競爭之中,突出重圍,成為獲獎人數僅次于美國的國家呢?

圖為對諾貝爾獎獲得者國籍統計,由于是之前統計的,會略有誤差

諾貝爾獎計畫

在2001年日本提出了一個計畫,即在50年的時間週期裡獲得30個諾貝爾獎,當日本提出這一計畫的時候,大部分人都是不看好的,諾貝爾獎又不是大白菜隨便就能批發來,但是事實卻狠狠地打了這些人的臉,現如今已經過去了20年日本已經斬獲了19個諾貝爾獎。

不光是數量多,而是還遍地開花,在各個領域都有斬獲。而日本作家村上春樹更是諾貝爾文學獎的獲獎熱門作者。

看來日本在50年獲得30個諾獎的計畫,恐怕已經不需要50年就可以實現了。

日本在提出這項計畫時,日本正處在泡沫經濟崩盤的時候,經濟發展陷入了停滯,于是日本政府為了提升經濟發展活力,增加更多的經濟增長點,制定了長遠的計畫用于提高基礎教育水準,加大對科研項目的扶持力度。

日本當時在教育上的投入最高占到了全國GDP總量的20%以上,這也是日本能獲得如此豐厚的諾獎收穫的原因所在。將國民教育水準整體的提高,才能源源不斷地為科研項目提供足夠數量的人才。

日本獲獎的歷史也是黃種人的歷史

由于諾獎是由瑞典人評選,儘管諾貝爾在遺囑中也宣稱諾獎的評選不應受到種族、國家、政治的限制,但事實並不是如此,由于受到黃種人的限制,日本人獲獎的過程也極其艱難。

當年首枚諾貝爾生理學獎就頒發給了來自德國的科學家埃米爾阿道夫馮貝林,以表彰他在血清療法中作出的卓越貢獻,但其實在1901年日本人北裡柴三郎和野口英世同時也開發了血清療法,按照現在諾獎的評選標準,應該由他們三個共同獲得諾貝爾獎,但是當時受到來自當時白種人對黃種人的歧視因此並沒有獲獎。

同樣的事情也發生在1926年的諾貝爾生物學獎上,1926年的生物學諾貝爾學獎頒佈給了來自丹麥的醫學家約翰尼斯菲比格,他當年因發現可以人工誘導癌症的物質獲獎。但其實世界上最早發現可以人工誘發癌症的方法來自日本的三山極勝三郎、市川厚一,但由于評選小組對于黃種人的歧視才將諾貝爾獎錯誤地頒發給來自丹麥的科學家。

在後來的研究中也證實了,來自丹麥的約翰尼斯菲比格的學說是錯誤的,于是就有人主張將他的諾貝爾醫學獎取消,頒發給山極勝三郎和市川厚一,但最後也不了了之了。

直到1949年,日本的湯川秀樹憑藉關于核子力的介子學說最終斬獲了諾貝爾物理學獎,日本人才第1次真正意義上的獲得了諾貝爾獎。但其實這種忽略日本人或者說是黃種人的現象,在現在的諾貝爾獎評選中也時常發生。1969年的物理學獎和1996年的化學獎。都是忽略掉了同樣作出貢獻的日本人而頒發給了歐美人。

隨著中國、日本這些亞洲國家的實力不斷強大,全世界也開始重視到了這些來自亞洲的聲音,因此諾獎的評選也越發嚴格,越來越少地忽略掉來自亞洲,來自黃種人的面孔,日本的科技水準也得到了全世界的認可,這也是他們的諾獎斬獲如此多的原因之一。

圖為湯川秀樹

日本都做了什麼?

在21世紀日本獲得的諾貝爾獎都主要來自于自然科學領域,獲獎集中在諾貝爾物理學獎,諾貝爾化學獎和諾貝爾醫學獎。日本到底做了哪些驚天的研究?能斬獲諾貝爾獎?

研究全球氣候變暖問題

在今年新鮮出爐的諾貝爾物理學獎中就有日裔科學家真鍋淑郎的身影,他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研究離我們現實的人類生活很近。他就是憑藉研究大氣與海洋的物質迴圈模型,從而預測全球氣候變暖趨勢的成果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

可能這麼說大家稍微有點糊塗,他的研究成果簡單總結一句話就是他證明了二氧化碳對于全球氣候變暖的影響。這對于我們實現碳中和,解決全球氣候變化提供了理論依據。

左側為真鍋淑郎

為癌症治療作出貢獻

不光是在物理領域,日本在諾貝爾生理學獎中也多有斬獲,2018年的諾貝爾生理學獎,就是由日本科學家本庶佑獲得的

他憑藉發現pd-1在抗癌過程中的作用獲得諾貝爾生理學獎,他發現的pd-1抑制劑對于人類通過免疫療法治療腫瘤癌症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甚至被世界級權威雜誌《science》評為年度十大科學突破之首。

鋰電池研製

2019年的諾貝爾化學獎,同樣也頒發給了日本人吉野彰,他憑藉對鋰電池的研究開發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

我們現在騎的電動車還有手機中的電池,大部分都是鋰電池。而鋰電池之所以能推廣到千家萬戶,正是得益于吉野彰的研究改進。而他正是基于美國科學家古迪納夫的研究,將聚乙炔和碳基作為陽極,在電池中消除了金屬鋰,使用含鋰的化合物作為替代,成功研製出可以商用的鋰電池。在1991年由索尼公司推廣,至此鋰電池正式走入千家萬戶的生活之中。

日本在千禧年之後屢屢獲得諾貝爾獎,其實並不是沒有原因的,這和日本整體國策,重視教育,重視自然科學的發展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但是同時我們也不要厚此薄彼,每個國家都是自身發展的長處,日本擅長學習借鑒,因此他們的腳步快一些,也實屬正常情況。

搶先看最新趣聞請贊下面專頁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