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舍離心理學:什麼東西都舍不得扔,屬于一種病態心理

珮珊 2022/08/06 檢舉 我要評論

先做一個調查:請問你的衣柜里,超過3個月沒穿的衣服有多少?口紅,有多少支沒拆封就過期?球鞋,有多少嶄新的還沒穿過?

前幾年,日本作家下英子寫了本書《斷舍離》,書中的觀點非常契合現代人的生活,我們總是有很多既舍不得扔又沒啥用的東西:

為了讓家更整潔有序,必須將這些東西進行分類放儲藏室,或者直接捐了。

從斷舍離的角度引出生命哲學—— 「活在當下」

「去除多余欲望」的觀點一經提出,瞬間在網絡流行。

因為,就簡單的給物品分類丟掉雞肋家物,人們都很難做到。

現今的時代,再不像90年代般物資匱乏,大部分企業產品過剩,商品不愁買不到,是愁如何讓人買。

抵扣券、打折、品牌聯盟、限量版等等營銷手段,激得我們買了亂七八糟卻用不到的東西,想要實施「斷舍離」哲學,變成了割舍欲望般困難的事。

因為,生活各方面都充斥著貪便宜買下的不實用物件,出于 扔了心疼、放著安心的心理,人們選擇把這些物件藏在儲物間,然后繼續心安理得的剁手。

隨著房價飆升,年輕人大多選擇租房,越來越多沒用的物件讓搬家變成了苦力活,進而衍生新的商業鏈——搬家公司。

正如《斷舍離》所說, 將生活的物品分為不必要的、沒必要保留的以及該舍棄的,該留的留該丟的丟,才能讓人們放下欲望,享受當下。

始終無法做到「斷舍離」囤積欲望爆棚的人,心理專家認為,其實屬于病態心理。

貪婪

不用問都知道,你們的房間肯定堆滿了很多過去的東西,還有剛買沒拆封的東西。

每次搬家都默默發誓:再也不買這麼多東西,回去就把該扔的扔了。

結果,剛搬完又開始給新家購買新物件,開開心心布置新環境......

惡性循環周而反復,沒用的東西越積越多,舍不得扔的東西竟需要單獨辟個儲物間,以上操作是不是像極了我們自己?

其實,無法斷舍離沒用的東西,就可以看出人類貪婪的本性。

該扔不扔,沒必要留的偏要留。貌似安慰自己沒花冤枉錢,東西都還在,其實我們被這些無用的東西束縛了。

手中的沙握得太緊,等到要買真正需要的東西時,反而因為資金不足痛失心頭好,淪為一個沒有感情的剁手機器。

囤積癖

松鼠不停囤積堅果的行為被證實為 天性癖好,然后網友們就對自己囤積化妝品、球鞋的行為找到了原因,就像松鼠一樣囤積物品是動物天性,不怪我們。

我有個朋友喜歡買皮帶,還是非常昂貴的那種,但他從未沒用過皮帶。

我問為什麼買了不用?他說,太貴了不舍得。

我問,那買它的意義是什麼? 他說:「看著心里舒服。」

多少女孩子的口紅,不就是看著開心嗎?多少男孩的球鞋,不也是看著心里舒暢嗎?

雖然從松鼠身上,我們能看到囤積癖在物種上的解釋,但這種「買錯的東西只要放在身邊,我就沒有失去」的心理,反復循環下去,嚴重者會患上囤積強迫癥。

我們會麻木的無節制的收集各種無用的物品。

具體案例,可以參考爺爺奶奶喜歡囤的瓶瓶罐罐,這是90年代物資匱乏導致他們普遍患有的囤積強迫癥。

沉溺過去

曾經有過一則新聞:有一位空巢老人平時喜歡收集瓶瓶罐罐垃圾袋,把房間搞得像個廢品站,物業擔心細菌滋生老人患病想勸阻老人,老人干脆鎖上門拒絕離開他堆滿垃圾的家。

經警察調解后才知道, 老人的孩子很早前就被餓ㄙˇ了,那天他終于賣了點廢品買了饅頭,結果孩子撐不住餓出去偷饅頭,被人活活打ㄙˇ了。

從那以后,老人就把囤垃圾當做對孩子的心理補償,誰想扔他的垃圾就跟人拼命,誰勸都沒用。

老人的囤積強迫癥是他思念孩子的一種方式,可把房間變成垃圾站危及身體,還是應制止。

過度沉溺過去反而會失去未來和現在,老人從患上垃圾囤積癥開始,就已經放棄了生命不愿往前看。

懷念故人是必須的,可危及自己的方式就不可取了,畢竟身邊還有關心我們的其他人,好好活著開心的活著,共同期待每一天才是老人逝去的孩子的心愿,也是他其他親人的愿望。

劉墉先生說過,少年時取其豐,壯年時取其實,老年時取其精。

逝者已矣,該追憶的放在心底珍惜,該珍惜的活在當下,該舍棄的義不容辭!

生活漫長又短暫,我們不應該被那些無用的東西絆住,錯過未來更好的自己,余生珍重!

搶先看最新趣聞請贊下面專頁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