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法生活:為生活做減法,為生命做加法
年輕人去拜訪一位禪師。
路上看到一頭牛被拴在樹上,牛欲吃身旁草,但是轉過來轉過去,都無法脫身。
年輕人問禪師:為何團團轉?
禪師說:皆因繩未斷!
人生又何嘗不是如此,一味向外尋找,被外物牽絆,臣服于各種欲望,必然是陷于其中,不能自拔。
真正的斷舍離,不是物質的增減,而是通過精神的通透與極簡,身心歸位,回到你自己。
王陽明有個叫陸澄的弟子收到家信,說兒子病危。山高路遠,陸澄又不能馬上回家,所以心中憂愁不已,自己的身體也越來越差。
王陽明問陸澄:焦慮管用嗎?
陸澄說:沒用。
王陽明說:靜心修性!
王陽明告訴陸澄,過度的擔心,對自己與家人都是一種不好的情感。此時,不如靜下心來,該干嘛干嘛。
心不動,則一切光明。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有很多事情發生時,我們沒有更好的解決辦法,心態便非常重要。
越焦慮,越會把不好的東西吸引來。心一靜下來,氣場變了,事情反而可能朝好的方向轉化。
把心放進肚里,自己定了,周圍一切都好了。
一代名臣曾國藩,命運的改變發生在30歲后。
30歲前的曾國藩熱衷于交際應酬,啥人都交,結果是不僅事業無成,而且好斗逞強,沾染了一身壞毛病。
30歲之后曾國藩立志做大事,行動的第一步便是精簡朋友圈,也不再去參加那些垃圾聚會,并立下了「九不交」的一生交友原則,并嚴格遵守:
阿諛奉承之人;恩怨顛倒,不知恩圖報的人;用權術愚弄別人的人,言語計謀太多;喜歡占人便宜的人;質量差的人;沒有興趣愛好的人;志向不同的人;不孝順父母,不體貼兄弟姊妹的人;落井下石的人。
后期曾國藩的朋友圈,個個身懷絕技,自然進步神速。在修身養性方面,唐鑒、倭仁等人是典范。在經籍研究方面,吳子序、邵惠西等人是典范。在藝術創造方面,何紹基是典范。
人這一生,情感最耗心血,在人際交往方面不要拖泥帶水,浪費精力。
男女感情方面,有緣則聚,無緣則散。不合適就要及時抽身,免得陷于其中,長時間彼此受傷。
交朋友也是如此,人生太短,該舍棄的舍棄,不必把所有人都請進自己的世界,死要面子活受罪,搞得身心疲憊。
生活是自己的!騰出時間,集中精神,專注自己身心的躍遷,何樂不為?
越是艱難處,越是修心時。
人的一生,都會有這樣那些的挫折與磨難。成與敗,順與逆,這都是生活的一部分,不必糾結。有時候,苦難恰恰是人生最大的財富。
詩人蘇東坡,一生不是被貶,就是在被貶的路上。但他順其自然,爭其必然,自然而然,一生坦蕩豁達,成為了人們心中的精神偶像。
反觀他的一生,成就其偉大的,往往是最落魄時,就如他晚年總結自己的一生說:「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
有一次,被貶官的蘇東坡和友人出游,被大雨淋濕。大家都覺得狼狽不堪,連連抱怨不期而遇的大雨。唯獨蘇東坡泰然自若,樂于其中,于是便有了這首千古名詞《定風波》: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任何事情過去以后再回頭看,既沒有風雨也沒有晴,一切都歸于平淡。
悟透自然界循環往復、生生不息的本質,隨心而動,盡力而為,這難道不是最好的人生態度?
擺脫心中的執念,你的人生會更從容,更通透。
王陽明說:「人人自有定盤針,萬化根源總在心。卻笑從前顛倒見,枝枝葉葉外頭尋。」
人生最重要的東西,不應該到外界去尋找,而應該往自己的內心尋找。向內發現自己,便可洞見生命的真相。
真正的斷舍離,其實是回到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