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讀「斷舍離」:斷,未必是「不買」

珮珊 2022/08/05 檢舉 我要評論

當下的中國,很多人窮,可窮的不是物質,也不是文化,而是審美。

「美盲比文盲更可怕」,這是吳冠中先生對美育的吶喊。

木心先生曾說: 「沒有審美力是絕癥,知識也解救不了。」因為美,我們才可以繼續前行。

人生需要怎樣的斷舍離?

武漢有一個網店店主,她對斷舍離上癮,剛搬進了247㎡的新家時,每隔10天就要扔一次東西,陸續扔掉了大大小小500樣東西,最后家里只剩下9件家具。

她現在購物的原則就是,每買一件進來,就會舍棄掉同類的一件物品,這樣才能達到總量平衡。

看到她空無一物的家,有人羨慕這種輕松的生活狀態;有人覺得這樣的生活不太現實。

圖片|Asan ©

圖片|Asan ©

物道曾經采訪過一位叫黃慶軍的攝影師,他把一些普通人的家當擺到自己房子前,用鏡頭拍下。

除了生活必備的鍋碗瓢盆,江南古鎮人家里有一箱古籍,民間藝人家里堆滿表演道具……

或許每個家里都有需要整理的雜物,人生也有需要整理的負擔。怎樣的斷舍離才適合中國人?

圖片|黃慶軍 ©

物質的斷舍離

斷:未必是「不買」

挑剔地買,認真地用

不買生活中不需要的東西不難,難的是許多人不知道自己需要怎樣的生活。

過去中國匠人認為造物最高境界便是「物以載道」。 一件好的器物,能夠反過來引導我們找到未來生活的模樣。

對于「買」,應當挑剔地買,認真地用。就像挑剔終身伴侶,在其身上感受到一起生活的沖動。如柳宗悅所言, 「器物因被使用而美,美則惹人喜愛,人因喜愛而更頻繁使用,彼此溫暖相愛,共渡每一天。」

圖片|文人空間 ©

圖片|文人空間 ©

舍:未必是舍棄

物盡其用,物盡其美

較之舍棄,中國人認為的是「物盡其用,物盡其美」。

中國有一門化殘缺為美的傳統手藝,叫金繕。以天然大漆粘合缺口,再敷上貴重的黃金,把原本的那道傷痕,變成光透進生活的地方。

中國人對舊物的不舍,不只是留戀回憶的溫度。 不論過去或好或壞,懂得直面,才是真正的放下。即便是昨日擊傷自己的石頭,拾起來便是往后反抗生活的勇氣。

圖片1|來源于網絡

圖片2|漆息 ©

離:未必是脫離物欲

物欲追求很正常,但不要昏心

《中國奢侈品報告2019》顯示,80后90后占了中國奢侈品消費者的71%,但同時90后人均負債12.79萬元!

人對物質有欲望很正常,尤其是年輕的時候,生活本來就是由「想要」構成,有了追求的執念,所以一直往前走。但以透支去追求虛榮,過著不屬于自己的生活,這種物欲只會把人困在苦悶的漩渦里。

柳宗悅曾說:「良器能純化周圍的一切,人們的心慌意亂, 也能因此而心平氣和。」

圖片1|文人空間 ©

圖片2|空谷尋芳 ©

情感的斷舍離

斷:真正的友情,淡如水

眼下這個講人脈的時代,不少人微信里有幾百上千個好友,總有回不完的信息。

真正友誼,不需要親密無間,看起來素淡,但有著深入靈魂的交流。

梁實秋和冰心留學時演話劇結識,回國之后,見面的機會并不多,平時主要靠書信字畫的往來。梁秋實生日時,冰心送過他一幅字:花有色、香、味,人有才、情、趣。我的朋友之中,男人中算梁實秋最像一朵花。這幅字被梁實秋隨身攜帶,直到他在台灣病逝。

真正的友誼,是愛對方的思想、性格、作品,更甚于愛他這個人。

舍:ㄙˇ去的愛情,好聚好散

人生會遇到很多人,即便曾經愛得海枯石爛,事業不同,興趣不同,分別無可奈何又無可挽回。分別不必難過,但切忘好好告別。

徐克和施南生即使婚姻不再,她依然是他公司的總裁,她的名字依然會出現在他影片里,他們依然會攜手同行,從十指緊扣變成了兩手相握……

因愛生而聚,情淡而離,一起時好好愛;分開,各自安好。

離:和諧的親情,是留有距離感

「中國式父母」,一句「為了你好」,就能反駁孩子們的所有反抗。從小就給孩子報興趣班,上大學時給孩子選專業;讓在北上廣打拼的孩子回家考公務員……

這些愛,有時來自父母內心的焦慮,比如年紀大了身體不好,于是焦急讓孩子養生;比如工作不穩定,于是讓孩子考公務員。

過分管束,過分傾倒了自己的焦慮,反而讓兩代人越來越疏遠。 人生終究屬于自己的,長輩訓言可以是寶貴的人生指南,最終走哪個方向、走得快或慢,應該自己決定。

圖片1|峰無阻 ©

圖片2|來源于網絡

精神的斷舍離

斷:獨處,是一個人的清

現代都市人懼怕孤獨,為了合群趕赴各種應酬,說違心的話,做違心的事,慢慢失去自我。

人始終要脫下偽裝,學會享受孤獨。獨處,是從外界虛名浮利的誘惑中出走,回歸內心的平靜。

朱熹喜歡花半天時間靜坐,獨處時心境澄澈,是妙悟世間真諦最佳狀態;歐陽修在萬籟俱寂的夜里讀書,在書中與古人私語,在孤獨中找回最真實的自己。

獨處讓人清醒,看清自身的渺小,不為浮名虛利所迷惑,不囿于得失與成敗。

圖片|草木君 ©

圖片|草木君 ©

舍:孤獨治愈庸俗

許多人很在乎別人的眼光,擔心自己下次能不能得到更好……太想獲得外界意義上的認同,反而聽不見自己內心。這樣的心,自然變得庸俗。

叔本華說:「要麼孤獨,要麼庸俗。」孤獨,或許才是治愈庸俗的良藥。

蔣勛年輕時,曾背著包,帶著兩件襯衫,一個人去旅行。他看見流浪的人是如何生活,看過家徒四壁的人,卻能一開心就脫了衣服在水里唱歌跳舞。

也只有一個人行進,才能不斷地與自己對話。唯有見過各種生活,方知真正想要的生活是什麼樣子。

圖片1|來源于網絡

圖片2|《山河故人》劇照

離:人活到極致,是素與簡

盲忙是現代人最大的通病,想要的很多,但沒有一樣是正在想追求的。

其實歷盡世間喧鬧浮華,便明白平凡生活的可貴;嘗遍天下美食,便知曉清淡的歡愉才是人間至味。

宋朝詩人林和靖舍名舍利,草廬為居,屋前種梅樹,賣梅子維持簡單生活。他時常往來煙水之間,看白鶴起舞,隨口吟詩,將一生過得詩情畫意。

越高貴的人,越樸素:心安茅屋穩,性定菜根香。世事靜中現,人情淡始長。

圖片|汪見殊 ©

圖片|汪見殊 ©

舍棄,

為了把精力留著追求心中摯愛。

斷舍離,

不過是叫我們在擁有和舍棄的一次次選擇中,

找到真正適合自己的生活。

跟風或者強迫自己斷舍離,

何嘗不是一種執著?

斷舍離也好,其他生活方式也好,

不過是讓我們活得舒心,

那又何必在乎扔與不扔。

搶先看最新趣聞請贊下面專頁
用戶評論